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共处共融

2012年12月25日 09:59瞭望新闻周刊任景明

中国园林网12月25日消息:在准确辨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蕴的基础上,探索推动生态文明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意义深远而巨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升格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新高度,并描绘了“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生态文明建设愿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性退化的严峻局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的战略升位,将主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在准确辨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蕴的基础上,探索推动生态文明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意义深远而巨大。

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是关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世界观、方法论、自然哲学;还是描述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和谐或理想状态的形容词。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其次是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明智行为,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人类开化和进步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指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保育自然、品味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哲学、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对生产方式的组织(产品的纵向、横向和区域组织方式)、对人类行为的规范(道德、伦理、信仰、消费行为、价值观)、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制度、法规、机构、组织),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建筑、景观、产品、文学、艺术、声象)等。

从上述狭义广义的界定不难看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更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按照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不是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外生变量,而是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的内生变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不是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而是其内在的需求与动力。

新形势下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其他四大建设都是不可持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性退化会影响人群的健康与福祉,影响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觉醒的公众对环境权益的追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威胁社会稳定;而没有稳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政治与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建立适宜生态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和文化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只有实现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彻底生态化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奠定生态文明的坚实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文明。所谓产业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吸取传统农业生态文明再生和自生机制,工业文明高效活力的基础上,推进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工业文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文明转型。

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现节俭、适度、适宜、健康的消费生态文明。所谓消费生态文明,就是弘扬一种勤俭节约、低环境影响、有益健康的适度消费模式。美国式高物耗、高能耗、高环境影响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与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文生态传统格格不入,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必须倡导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的过渡,从以数量多多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优化为特征的适宜型消费的过渡,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到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过渡。上述种种,实际涉及每个人的居息、代谢、行游、交往活动以及水、气、土、生物、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方式。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以我们自己的自觉与自律,实现自身消费方式生态化,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文明。  

推荐阅读: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智库

智慧环保五大软硬体系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化解环境与发展二元对立理论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