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6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这对我省民族地区而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省是民族大省,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区和唯一的羌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少数民族人口为4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民族自治地方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62.9%。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我省民族地区战略地位突出,自古就是“民族走廊”,民族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云南、甘肃的藏族自治地区毗邻,又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河流众多,较大的支流有570条。属长江水系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等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占我省民族地区总面积的93%;属黄河流域的白河、黑河、贾曲河等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水能、矿产、旅游、生物等自然资源富集,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我省民族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省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海拔高、雨水少、气温低的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我省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态势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一是由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森林资源过度砍伐、矿产资源粗放开采使森林植被数量锐减。二是草原荒漠化现象严重。三是大量水土流失。据测定,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流失的水土中,草原水土流失量占41%。流失的泥沙通过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白河、黑河等流入长江、黄河,既导致了本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又加剧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我省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由于我省民族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灾害发生频率极高,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深。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片山河破碎。地震次生灾害、泥石流、鼠虫害也严重危及生态环境,而且生态整治、修复难度大、周期长,局部需上百年修复期。
成果和经验的支撑和启迪
10余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围绕“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目标,把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根本出发点。采取停伐天然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山地灾害治理、水利河道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生态功能明显增强;草原沙化得到有效控制,湿地保护取得新进展。为今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生态屏障战略做出更大贡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阿坝州现有林地422.1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3.9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4.2%,比“十五”期间增加1.4个百分点。甘孜州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8%提高到31.1%。凉山州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130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7.8%。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43%。二是天保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三州年造林规模不断扩大,森林得到常年有效管护。三是退耕还林成效显着。阿坝州巩固69.3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完成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17万亩。甘孜州完成退耕还林80.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2万亩。凉山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3.51万亩。四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大。阿坝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5处。甘孜州自然保护区由“九五”期的32个增加到“十一五”期的40个,成为全省保护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凉山州建立自然保护区达12个,总面积500.7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59%。五是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得到加强。阿坝州建立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89.6万公顷,形成了以若尔盖湿地为中心的保护网络。甘孜州、凉山州在湿地保护、沙化治理方面也成果显着。六是现代生态产业和现代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现代生态产业正成为民族地区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现代生态文化正成为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我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更关系到我国长江、黄河水系流域的生态安全。我省在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坚持走清洁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资源得到保护,环境得到改善。
大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牧区建设,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支柱产业建设为重点,实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民族地区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水果、药材、反季节蔬菜,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高原农牧业体系。充分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国土资源开发强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推进农村转移就业,将农牧民转化为植树种草护林的工人。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大力开展草场沙化、鼠虫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生态移民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和开展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作者 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推荐阅读: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