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6日消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不仅面临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另一条安全线“绿线”持续退缩的忧患。因为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公路、开发区占领耕地农田,而粮食生产和耕地“红线”压力又使林地、草原、山地、滩涂、湿地被开垦,耕地保护的“绿线”被持续压缩。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从传统角度看,耕地事关13亿多人吃饭。而国民膳食结构迅速升级,三大谷物直接比重越来越小,肉禽蛋奶饮料等间接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结构压力增大,林牧业承受的前所未有挑战使耕地“绿线”摆在人们面前。
中国耕地“绿线”已经后退无路。“要确保我国95%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红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土地开发,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
国土资源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光、热、水不平衡的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中国面积最大的农用地是草原,全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但半个多世纪以来,锄草垦荒、生态恶化,使仅次于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二大草原,退化面积占九成多,严重退化50%以上。草原被开垦,但降雨光照不适合农业,弃荒造后水土流失,灌木丛生。
不仅如此,土地污染现状同样使人担忧。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连续两年对13个省的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优势农产品产地(非工矿区)环境进行的监测发现,3800万亩耕地重金属超标率达到了6.4%,超标最严重的是水稻产地,达到14%。
“吃土吃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说,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认为,土地开垦过度而耗竭,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草原森林锐减,在荒漠化达到历史高峰,可以说生态生产两伤。
中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95%以上,但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从需求看,肉蛋奶需求推动的消费结构升级,是“紧”的直接原因。
“水土资源约束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最大挑战。农业生产效率低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制约因素。未来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压力。”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
目前中国一年所需口粮约2亿吨,饲料却达5亿吨。肉、奶、蛋等由饲料转化而来。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等国经验看,草地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模式。
任继周认为,用草地农业取代耕地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使4倍于耕地的土地发挥作用,使中国紧缺的水资源得到节约。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农牧民增收。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