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北京科技周成果显著

2012年06月26日 11:25林海日报

中国园林网6月26日消息:截至6月25日,参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京科技周活动归来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已经陆续回到林区,开始就与北京科研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进行抓紧落实。

此次科技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林区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科技知识、参观各试验室和植物园、选择科研成果,还就如何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林下资源等事宜进行交流。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年来首次高规模、大范围的一次科技活动。

活动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与清华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9所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结合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讲座座谈、参观考察、对接协作等方式,就中草药、矿泉水研发、水资源利用等20余项专题进行交流碰撞,共同探讨林区经济转型的科技话题,以此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动周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与解放军中医药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在今后的合作中,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林下药用资源优势和解放军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科技研发优势将强强联合。院企双方共同建立北药研发、生产基地,申报中草药研发项目,开展研发工作。研究所将结合森工集团药用资源和中草药生产实际,在森工集团推广中草药科研成果,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为中草药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基地。双方还将在科技教育、培训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活动周期间,森工集团(林管局)与北京林业大学达成了合作意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上、林下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广阔的科研空间,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素材。北京林业大学将与森工集团合作,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发林区丰富的林下资源,为林区产业项目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另据了解,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各科研院校横向联合,实行“产、学、研”结合,同致力于改变单一造林树种、调整森林结构、食用菌培植、蓝莓种植、树种人工栽植等科研项目的开发与推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以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为主的重点国有林区。由于多年采伐,这些强阳性树种显得越来越脆弱,几乎是单层同龄纯林,抗逆、抗疫性弱。为改变这种状态,林区科技工作者开始引进西伯利亚红松,在阿里河林业局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西伯利亚红松采穗圃和良种基地,生长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红松已成功扎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林区科技工作者还在金河林业局大规模培育白桦树苗获得成功,这是国家首次实现成规模人工培植白桦树苗,改变了林区造林树种单一局面。在科技的支撑引导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保工程实施10年以来,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达到8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达到77.99%。

推荐阅读:

四川:达州市送科技到基层促林业增产增效

江西兴国县埠头乡多举措抓好林业管理工作

中国湿地报告:中国湿地保护的利益博弈

江西填湖“利益链”:政府成最大获利者

(来源:林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