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6日消息:关注环境生态保护的人都知道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三公约”,即: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今天表示,这三个公约都与林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2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这些公约的履行。
实施世界首部防沙治沙法
据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以森林为主体的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是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履行荒漠化公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中央政府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治理土地退化;实施了地方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以及激励和约束的有效机制;实施了最广泛的动员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荒漠化防治局面。
据悉,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国际重要湿地数量达41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多举并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上,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司总工程师严旬介绍,林业系统做了三件事:一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二是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是建立了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基因库,对科学研究和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储存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十二五”实现林业“双增”目标
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林业一是做好加法,即要增加森林面积,扩大碳汇林的面积,同时要进行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二是做好减法,就是减少森林的消失,降低因为毁林带来的排放。三是通过增加木质林产品的使用,使碳固定在木材当中。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3.92%增加到20.36%。
印红说,“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24个约束性指标当中。中国政府已经对外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也就是实现林业的“双增”目标。
推荐阅读:
(来源:法制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