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进矿山公园就被绿树、鸟语、花香所吸引。导游小郭用带有黄石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说:矿山公园围绕矿史文化,打造了日出东方、矿冶峡谷、矿业博览、井下探幽、天坑飞索、石海绿洲、灵山古刹、雉山烟雨、九龙洞天、激情滑草十大旅游项目。
小郭是地地道道在矿区长大的女孩,父母退休前都是矿区工人。她说:“以前这儿环境非常糟糕,由于天天开采铁矿石,空气中布满浮尘,地上也都是光秃秃的岩石,很难见到树木。只要一刮风,整个矿区都灰蒙蒙的,伸手难见十指。矿山公园修建后,生态环境完全改变了,这也是我愿意在这里做导游的原因。”
情况确实如小郭说的那样,这里空气清新,初夏的微风吹在皮肤上,非常舒服。要不是见到那些高大、笨拙的采矿车,我们以为这里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居民小区呢。
往北走,我们发现不远处有一尊汉白玉毛泽东雕像,这里就是“日出东方”广场。为什么毛泽东雕像会出现在这里呢?原来,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曾经到大冶铁矿视察,并且留下了“开发矿业”的重要指示。当时中国正值建设初期,铁矿石被视为钢铁的粮食,对发展工业何其重要!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生前唯一视察的铁矿区,也就是大冶铁矿。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曾经的到来,矿山公园为他塑造了十米高塑像。毛泽东穿着白衬衣,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手里还托着一小块铁矿石。根据小郭介绍,那块黑色的铁矿石,存放在矿山博物馆里,目前算是“镇馆之宝”。
瞻仰了伟人雕像后,我们继续往前走去。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矿山,脚下却是让人胆颤心惊的万丈深渊。这是一个如同葫芦状的峡谷。这个峡谷,就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景点——“亚洲第一采坑”!几百年来,无数的人在这里开采铁矿,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采集坑。这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采坑,北边绿色的矿坡上,层层叠叠、自上而下是一条条细如油条的土路,是历年来为运输铁矿石临时修建的。我们站在栈道上,俯瞰深不见底的坑底,这里早已没有了开采。生机勃勃的绿色,将古老的采坑装扮得像个漂亮的小姑娘。我们问小郭,历史上是谁在这里挖了第一筐铁矿石?这个问题还真是把她给难倒了。挖第一筐铁矿石的那个人,可能做梦都想不到,他那轻松的一挖,就挖出一个被后人享用百年的富矿。
我们身边的很多游客,都赞叹亚洲第一采坑的壮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真可谓强大,采矿的过程中居然在群山之中挖出了一个大峡谷!几只布谷鸟在采坑的上空飞舞着,那悦耳的“咕咕、咕咕”声,在偌大的采坑中产生不绝的回音。采坑周围,坚硬的巨石耸立着,仿佛勇武的卫士,守护着“天下第一采坑”。然而,就在矿山公园的构想还没有产生之前,这里其实是一个近乎废弃的、丑陋的矿坑,当地主政者,甚至打算用乱石来填埋这个亚洲第一采坑,不知道是哪个天才的创意者,让这个矿坑一夜之间变废为宝,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枝独秀。
在离亚洲第一采坑不远的复垦生态观光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刺槐林和满眼醉人的绿意。这里就是公园内另一个景点:石海绿洲。任何一个国家级公园,没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是不可想象的。然而,20年前还没有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之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废石排放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铁矿开采量骤增,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因露天采矿排放出3亿多吨的废石,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废石场,且所排废石多为大理岩、闪长岩等坚硬岩石。长年累月地堆放废石,导致该地出现了大面积寸草不生的连片废石场。要改变矿山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在废石场上植树,这也是改变生态环境的唯一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矿区陆续投资几千万元,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通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攻克了硬岩条件下耐旱、耐贫树种的选定难关,探索出了在硬岩废石场不覆土的条件下种植刺槐等树木,并对已成形的废石场进行绿化复垦。昔日的废石堆放场变成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天安门广场的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创造了“石头上种树”的生态奇迹。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复垦林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改善了整个矿区的空气质量。
旅游创意挑战人的智慧,更考验一个地方主政者的魄力与勇气,如果当初这里的主政者按矿区传统模式任其发展,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偌大的采坑当作遗弃的废坑进行处理,那就不会有今天国家级的矿山公园。人类的逆向思维,让一座自然资源的矿山成为旅游文化的矿山。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