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盐碱滩规模造林不是望梅止渴

2012年08月16日 10:07中国绿色时报张辉

中国园林网8月16日消息:一句冷笑话,曾让东营人五味杂陈。

上世纪90年代初,共青团山东省委在省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其中一题是:山东省哪个城市的电线杆子比树多?一名选手脱口而出:东营。话音刚落,引来观众席上一片笑声。

东营1983年建市。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坐落在这里。油田开采区内,随处可见的除了油井,还有比比皆是的电线杆子。

电线杆子比树多,形象地说明了东营缺绿少树、生态脆弱的现实。

绿之渴,栽树难活

也想树多,但是很难。

东营位于环渤海湾南岸、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这里既是平原农区,也是北方泥质海岸典型代表区。

东营市总土地面积1208万亩,其中,含盐量超过5%。的重盐碱地就有500余万亩,还有近300万亩沙化土地。

平原农区以农为主,该如何发展林业呢?泥质海岸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又该如何推进造林呢?

7月中旬,《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东营。昔日电线杆子比树多的地方,如今处处绿意盎然。统计显示,建市初期,全市林木绿化率仅有3.7%,目前已达到15%。

东营市林业局副局长乔来秋感慨万千:“东营的林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战盐碱、斗风沙的历史。”

2013年,东营将迎来建市30周年。在近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东营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也经历着由资源型城市向高效生态经济型城市转折的考验。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东营据此提出,着力打造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未来,还是要战盐碱、斗风沙。

绿之求,改土排碱

东营大部分土地是黄河冲积形成,次生盐渍化较重。全市辖5个县(区),只有广饶县南部处于非盐碱地区。

在盐碱地上造林,首先就要改良土壤,使土壤含盐量降到3%。以下。

近年来,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但是由于一次性改良土壤投入过高,盐碱地治理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在东营,这一难题已被破解。

在垦利县兴隆林场,记者看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道沟渠,挖沟取土筑成台田。从沟渠中挖出来的土壤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碱。据了解,兴隆林场有盐碱地1.1万余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7%,有些地块土壤含盐量高达10%。以上。

改碱是兴隆林场的首要任务。深沟台田排碱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暗管排碱。全场计划开挖沟渠120公里,铺设暗管96公里,目前已完成沟渠开挖57公里。同时,为确保林地适时灌溉,还规划建设了130公里低压灌溉管道,目前已完成52公里。

东营市林业局林业站站长何洪兵说,全市改良盐碱地,大部分都是通过筑台田、深挖沟,经过淡水或雨水淋溶,地下埋暗管排沟把盐排出去的方式治理的。通俗说,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整个治理过程要两三年,每年要大水漫灌2-3次,土壤含盐量才能降到3‰以下。

目前,东营已探索出深沟条田改碱、台田改碱、风力提水排碱、盲沟排碱和暗管排碱5种盐碱地治理模式,其中通过前两种模式改良的盐碱地,全市已近100万亩。

一次性改良盐碱地每亩成本高达5000元-8000元。这笔钱从哪儿来?东营由市、县、乡三级财政共同承担。

乔来秋副局长说,改良土壤成本很高,但是通过科学治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树木长期生长的问题,最终实现造一片林成一片林。

绿之变,引种驯化

建市之初,东营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杨柳榆槐。自己培育的苗木很少,大多是从江浙一带引进的。由于盲目引种、未加驯化,加之土壤盐碱,造成树木成活率低。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

上世纪90年代,东营建立了外来引种驯化试验基地,开始针对不同的树种开展驯化实验。他们把南方种植的树种,先引种到本地苗圃集中培育,待树种基本适应当地环境后,再根据造林需要推广使用。

据统计,东营市现已引种驯化耐盐碱树种近200种。其中,适宜在含盐量3‰以上土地种植的有60余种,4‰以上的有近20种。如今,引种驯化试验不光国有苗圃在做,也成了私营苗圃的自发行为。

随着引种驯化的树种越来越多,全市苗圃基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1986年,东营市首个私营苗圃基地建立。如今,全市已有苗圃面积近10万亩,大中型苗圃企业发展到上百家,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企业就有11家,最大规模的苗圃超过1万亩。

为加大扶持力度,东营市除为苗圃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外,市财政每年还拿出300万元对育苗企业进行补贴,同时对新育苗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

2007年,东营市出圃苗木3000万株左右,自2002年以来,首次解决了每年造林10万亩-15万亩的苗木需求。如今,全市苗圃基地除80%以上的苗木供当地造林绿化需要外,其余苗木还销往北京、天津、辽宁等地。

与此同时,全市还发展了以冬枣、梨、桃、苹果、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

今年,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州综合试验中心落户东营。这将为进一步提高当地造林绿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推荐阅读:

山东东营前邵村:盐碱地里种出“摇钱树”

山东:德州市盐碱地绿化再添科研新军

盐碱地绿化施肥技术探讨

河北黄骅:盐碱滩上的绿化工程建设

[分页]

绿之恋,规模造林

“十一五”期间,东营市启动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对主要道路、水系、村镇、农田以及旅游线路、沿黄沿海等进行全面绿化。工程的实施,为全市基本构筑起了生态绿化框架。

但从总体来看,全市林木资源布局分散、规模化片林数量少、生态脆弱的问题依然存在,绿化面积、总量和规模与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差距。

按照“黄蓝”战略目标要求,到2015年,东营市林木绿化率要达到25%,2020年要达到28%。

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三网”绿化工程的实施,全市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都已经造了林,造林的难点和潜力集中在了盐碱地区。

如何在短时间内在盐碱地上实现规模造林,进一步提高全市的林业资源总量?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林场。

东营市委书记姜杰说:“建设生态林场,事关东营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

2011年,东营启动生态林场建设工程,一场大规模的盐碱地造林行动拉开序幕。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要求,2012年-2014年,东营市将完成11处试点生态林场建设,新增造林面积30万亩。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生态林场30处,增加造林面积80万亩,使林木绿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

记者在广饶县大王生态林场看到,去年秋天栽植的树木,如今已郁郁葱葱。林场现已完成造林1.06万亩,栽植法桐、白蜡、银杏等树木118万株。

目前,全市11处生态林场已经完成造林任务11.5万亩。

绿之叹,机制保障

东营建设生态林场,不仅有宏伟目标,还有保障措施。

首先,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林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东营市生态绿化领导小组,从林业、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每个县(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东营市为每个生态林场设定5-7个编制,其中林场场长为副县级,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支出。

其次,乡镇政府将生态林场规划区内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按600元/亩-2500元/亩的标准支付给农民,一定30年。

为鼓励企业承包造林,东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还列支专项资金,对生态林场建设给予补助。经营期内,对在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上营造的生态公益林,市级财政每年每亩分别补助500元和400元;对在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上新营造的商品林,市财政每年每亩分别补助300元和250元,连补三年。县级财政不低于这个标准进行配套。

此外,乡镇政府将从群众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转租给企业承包,承包费为每年每亩200元-800元不等,其余差价均由乡镇政府承担。目前,全市已有30多家企业进驻生态林场。

东营市要求,每个生态林场规划要集中连片,达到万亩以上规模,且四至边界清楚、土地权属清晰、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在所有造林中,公益林比重不得低于60%,乔木树种要占到80%以上。林场建成后,林木绿化率不低于70%。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从今年开始,市财政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7000万元支持生态林场建设,并随着林场规模扩大,逐年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

东营市各级政府对于推进生态建设、支持林业发展的力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过去,依托胜利油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现在,通过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转型。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营在经济转型的路上,必将有大作为。

推荐阅读:

山东东营前邵村:盐碱地里种出“摇钱树”

山东:德州市盐碱地绿化再添科研新军

盐碱地绿化施肥技术探讨

河北黄骅:盐碱滩上的绿化工程建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