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沿岗:老兵的抉择——荒山植树开启绿色希望

2012年08月02日 10:32中国绿色时报毛燕群 王卫斌

中国园林网8月2日消息:王树生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沿岗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跟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他也曾寄希望于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来改变命运,从此一劳永逸地撂掉肩上的锄头把和粪担子。谁知家中突遭变故,导致他高中尚未念完就被迫辍学回乡务农。

1986年,机会再次降临,20岁的他应征入伍,来到福建省厦门警备区。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他进步很快,先后获得各种荣誉20余项,历任班长、连部文书、代理排长等职务,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年后,他超期服役退伍,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所到之处,深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器重,手头也逐渐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可当他回到家乡沿岗村,触目所及的仍是贫穷落后的村落,村里水土流失严重,田地贫瘠、沙化,水旱灾害频发。留守在村里的人寥寥无几,年富力强的纷纷外出经商、打工,村里的经济因“贫血、缺钙”而日趋脆弱。

王树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觉得自己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又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理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向穷山恶水开战。沿岗村地处丘陵山区,怎样才是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最有效途径呢?王树生想到了种树,既可以向大山要效益,又可以解决村里多年积攒下来的生态问题。

亲朋好友得知他的打算,无不惊慌失措:“人家乡下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跳农门’,你好不容易赚了点钱,不在城里买房定居、开店做生意,偏要拿血本往穷乡僻壤扔,这不是自毁前程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更是风生水起。

但王树生主意已定,任凭别人怎样好言相劝、恶语中伤,都无法改变他回乡创业、扎根青山的雄心壮志。2007年春节刚过,他一口气投资了20万元,承包下2000亩鸡子坑山场,带着一群民工义无反顾地开进荒山野岭,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征程。

经过辛勤抚育,首期种植的1000亩、80000棵优质速生湿地松树苗,渐渐显现一片喜人的新绿。王树生正高兴时,不料一场特大山火,转眼就把他的绿色希望烧了个灰飞烟灭。妻子一气之下,撇下他和孩子南下广东。一些人幸灾乐祸地聚在一起,预言他这辈子彻底栽了。

接踵而来的打击,令王树生一时之间心灰意冷,差点丧失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但他最终冷静下来,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吃一堑长一智。白天,他忙于整地、挖穴、下苗、回土、施肥、洒药、剪枝等每一个环节,事必躬亲;晚上,他闭门不出,埋头攻读大量科技报刊、书籍。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他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了半个林业专家。他吸取先前的教训,环绕山场开挖防火沟,并下大力气修通了一条连接外界的林区公路。他咬紧牙关独自苦熬了一段时间,终于,千亩焦土烂石、枯枝败叶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他耗光了老本、负债累累之际,曾有人主动提出高价转包他的山场,但王树生考虑到商人只注重短期效益,投机行为可能有悖于自己的初衷,便断然拒绝了这笔稳赚到手的交易。几家化工、木业企业的老板实地考察了他的湿地松种植基地后,深为他的气魄和毅力所折服,当即给他吃了“定心丸”,表示会包销他的全部松脂、木材产品,预计三五年后,将可实现年产值300万元。

在王树生的影响和带动下,沿岗村人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们纷纷挥镐舞锄涌上山头,掀起了一浪盖一浪的开荒种树热潮。如今的沿岗村,山在变青,水在变秀,王树生的主观愿望正在一步一步转变为客观现实……

推荐阅读:

甘肃陇南:退伍军人一身铁骨 为绿色倾注

黄山:“十里绿色长廊”扮靓生态祁门

甘肃永靖县全力打造南山生态绿色屏障

10年造林256万亩 林业为西藏筑起“绿色长城”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