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9日消息: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低碳城市特点鲜明:“6+X”模式强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会展、物流、金融等低碳产业发展迅猛;做好绿、水文章,成就独特的城市气质:满城披绿锦,“三河”泛清波,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让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公共服务向基层不断延伸,“有困难找政府”成为群众共识。
面对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山东省潍坊市倾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强大、产业发达、管理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低碳、生态、绿色”城市。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理念
以低碳理念为目标,努力在发展与资源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这需要实实在在地改变,而不是简单的“拉闸限电”。
“冲厕用中水,取暖不用煤,公共照明用太阳能。”潍坊市建设局的同志向记者描述了低碳社区的鲜明特点。
作为城市转型的主要领域之一,潍坊市大力推行“6+X”模式的低碳社区建设。
“6”即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与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新技术和绿化率达到35%以上。
“X”就是根据实际,应用太阳能光伏与LED结合照明系统、太阳能与地源热能结合系统、雨水收集及利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8项新技术。
目前,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平方米;有70%的低碳社区利用了节水技术;累计生产应用新型再生墙材220亿标砖,节约土地24160余亩。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低碳理念,也充分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上。
按照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定位,潍坊市紧密结合“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和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布局。
实施滨海发展战略,培植中心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确立“一主、五副、两翼”的城镇空间结构重点,倾力打造半小时都市圈。
城市发展由“单极”走向“双核”,再由“双核”走向功能互补的组团式开发,有效避免了空间的浪费和资源的重复消耗。
产业是承载城市转型的主体之一。城市转型发展,会展、物流、金融等低碳产业功不可没。
从1984年潍坊市成功举办第一届“风筝节”以来,会展经济就不断发展壮大,让潍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以中国画节为例。连续两届中国画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2000多名艺术家的近8000幅精品齐聚潍坊。两届画节共吸引31.9万人次前往参观,实现总交易额10.25亿元,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赞誉为继“一只风筝”(国际风筝节)之后潍坊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潍坊市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全力实现由传统生产功能城市向现代服务功能城市的重要转变。
光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92%。
节能环保深入推行,中心城区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2.4%;半导体光源路灯达到5.9万盏,综合节电率达到40%。
高标准抓好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满足城市持续发展、区域竞争的多元化更高需求。
涉及民生财政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保障有力。上半年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29.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3%,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91.7%。
提升品质质量的“生态”建设
天蓝水秀、鸟翔鱼跃,这是今日鸢都的真实写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正渐渐褪去“钢筋水泥”的灰色,披上了生机盎然的新装。
在现代化进程中,潍坊市全面实施环境提升工程,融合世界风筝都的区域特色文化元素,突出做好绿、水文章,推动城市绿化向社区和庭院延伸、城市水系整治不断拓展提升,进一步彰显“绿染四季、花满全城、水润潍州”的城市风貌。
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污染严重。让河流重泛清波,成为市民心中的梦想。
为彻底整治“三河”,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明显改观,二年根本改观,三年完善提高”的治理目标,打造具有江北特色的“小苏州”。
“搬迁沿岸污染企业、截污管道下地、绿化沿河环境、栽种水生植物……”改造后的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不但自成一景,而且跃动的河水串联成了一个贯穿潍坊城区的城市生态水系。
沿岸而行,清澈的碧水,优美的河岸,神秘的湿地森林,繁茂的水生植物,特色人文景观,共同成就了潍坊独特的城市气质。
这是潍坊市锲而不舍实施生态修复的成果之一。
早在2005年,潍坊市就颁布实施了《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确立了“两纵一横六片”的城市绿化带,形成25条景观生态轴、4个关键保护核、5个生态控制与恢复节点。
先后投资257亿元,实施了中心城市生态圈工程、流域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旧居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先后完成87个城中村、2000多幢旧居民楼、1014条背街小巷实施综合改造任务,城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坚持景观绿化向生态绿化,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春季绿化向四季绿化的“三大”转变,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5.2%。
组织开展“三拆一绿”、“四查治污”等市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治理乱贴乱画、占道经营、违法建设、户外广告、垃圾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市容环境秩序不断改善。
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在中国文化中,“绿色”有生命的含义,代表着健康、文明、和谐。
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潍坊市以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指数为目标,突出“绿色”环境、和谐特色,不断强化公用事业监管和服务,着力打造整洁有序、自然和谐、安全高效的宜居宜业环境。
“绿色”环境,首先体现在党委、政府勇于创新机制,敢于深层变革,打造品牌服务,构建和谐政务。
深入开展“行业为民”服务联动办实事活动,突出行业特点,广泛组织实施各种便民利民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党政部门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向基层群众延伸。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整合建立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投资创业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建立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服务体系。
12345市长公开电话自2003年开通以来,共办理有效群众来电350余万个,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都在98%以上,反馈率达100%。“有问题打市长公开电话”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
“绿色”环境,更突出的体现在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社会关系和谐上。
围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三最”问题,市政府带头每年办好“十件实事”,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市直部门列出项目单子,在媒体公示、公开承诺。
近年来,潍坊市各级解决群众实际问题900多件,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等制度初步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困难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绿色”环境,更离不开倡树和谐品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潍坊市深入开展了“重品行、讲文明、促和谐”全民行动,持续开展“爱我潍坊,做文明市民”等系列群众性道德践行活动,每年参与市民过百万人次。
持续深化社会志愿服务。1.2万名志愿者与4000户空巢老人结对开展志愿服务;40000名关心下一代工作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社区。
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每年组织开展社区文化节、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等千余场,参演人员5万多人次,观众100万人次以上。
河山依旧,内涵迥异。新时期的城市转型发展大潮全力冲击着潍坊的千年沧桑,一个以“低碳、生态、绿色”为核心理念的新鸢都正蓄势而出。
推荐阅读:
(来源: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