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0日消息:刘永定是滇池和太湖蓝藻水华治理的首席科学家,在神舟八号等载人航天的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多年前,刘永定对柴达木盆地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的藻类进行研究,发现:作为自然界最低等、最容易成活的植物——藻类,可以在沙漠中生长,这种荒漠藻能够使沙土结一层皮,藻丝与沙子缠结后能够抵御10级大风,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而且结皮的形成,还能改善土壤的养分,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营养,促使其他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善荒漠的生态环境。
经过艰苦探索和实验,刘永定和团队分离、筛选出一些优良的荒漠结皮藻种,并在内蒙古、宁夏沙坡头等地开展野外实验。
新四军老战士牵线治沙
2001年,长江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刘永定关于荒漠藻治沙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新四军老战士王群的高度重视。王群曾先后担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经过他牵线搭桥,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与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合作,在库布齐沙漠东缘的达拉特旗建立了约3800多亩的“达拉特旗荒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站”。
刘永定带领试验站历经五年的攻关探索,创造了“荒漠藻-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的措施:他从沙漠中收集的数十种荒漠藻,通过提取分享,培养出生命力极强、耐60度高温、抗旱能力极强的藻种,它们见水即长,无水即固定在沙面上结层皮,这种皮的强度很大,下雨会长出青苔,野生植物的种子落上去就可以成长,此举开辟了荒漠化治理的新途径。
200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与武汉市科技局就双方政府共同投资2000万元启动的“荒漠藻综合固沙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实施达成合作协议。
已完成5.2万亩荒漠藻结皮工程
示范区从2007年正式开始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库布齐沙漠的达拉特旗等5个不同类型沙地(漠)中逐步推广示范,现已完成了5.2万亩荒漠藻结皮工程。其中,达拉特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风沙的危害,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时任副市长的袁善腊具体操作这一合作。五年来,袁善腊四次亲临示范区检查荒漠藻固沙技术推广的进程,在他看来,资助荒漠藻治沙技术的推广,武汉虽无直接经济效益,但这是可与“三北防护林”相媲美的造福人类的工程。
梦想西北沙带变绿洲
圆满完成了5.2万亩示范区建设的刘永定,则希望荒漠藻固沙技术的推广力度还能更快一些。他希望下一步能够完成二三十万亩的荒漠藻固沙示范区,除了固定流沙,建设绿洲,更要在绿洲上种药种苗圃,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刘永定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从呼伦贝尔到塔克拉玛干,我国西北区域有一条沙带,荒漠藻治沙技术虽然不可能把所有沙漠都治理,但至少可以把沙带的南沿慢慢治理掉,然后一路向西,走过丝绸之路,延伸到中东撒哈拉沙漠……”
今年9月,武汉市与内蒙联手完成的“荒漠藻综合固沙技术推广示范区”,正式迎接来自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权威部门的验收。
该示范区由武汉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别出资1000万元,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刘永定团队以人工培养的荒漠藻,播撒在内蒙古五个不同类型的沙地(沙漠)上,历经五年的努力,使5.2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生机勃勃的灌木林。
当今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并且以每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为直接损失的10倍。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