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巢湖现生态美景 分水岭植森林长城

2012年09月18日 13:44安徽商报

环巢湖现生态美景 分水岭植森林长城

中国园林网9月18日消息:“江淮锦绣森林城、环湖魅力新合肥”。昨天下午,《合肥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在翡翠湖迎宾馆举行。历时4个月编制完善的《规划》正式通过评审。合肥市力争在2013年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主城区绿地率达到42%;并在202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水面覆盖面积达到18.4%,初步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城中林阴气爽、鸟语花香,城外碧水青山、花果飘香,把合肥打造成为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国际化宜居城市。  

2015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35%以上城区绿地率40.5%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全市道路绿化率85%以上市政投资公园100%对外免费开放

2020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36.8%以上城区绿地率41%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市域人均游憩面积118平方米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8个以上城市慢行绿道总里程500公里

从“缺林少绿”到森林城市

合肥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城市。 1949年,合肥仅有林地146公顷、零星树木1.3万棵。但合肥的“造绿”行动开始的很早,1951年建成了合肥市第一座公园逍遥津,同时开始在旧城墙基础上营造环城林带。1993年,合肥市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是当时继长春之后,全国第二个提出这一目标,并完成了“森林城建设规划”的城市。

在会场上,PPT秀出了1994年版的合肥“森林城”规划书,在封面的规划时间上清清楚楚地写着“1994~2010年”。这一版的规划在1994年7月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批复同意。之后,合肥还曾经分别获得“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市”,并在2010年后,再次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合肥的“森林梦”,追逐了20年。 2012年版《合肥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今年4月24日签订中标合同,随即开始全市征集编制的基础资料及数据。昨天拿出的《规划》历时近5个月,已经先后经过了四次修改完善,为合肥“量体裁衣”精心打造。

 合肥绿化“潜力巨大”

合肥距离全国森林城市,还有多少差距? 《规划》中认为是“两少一低”,即森林资源总量少、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土地资源的紧缺。

树种简单、森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是合肥面临的又一问题。主要树种集中在杨树、马尾松等,其中杨树林面积占了将近39%,混交林比重仅9%,森林景观单一;此外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约有95%的林地缺乏抚育管理;用材林比例偏高;树木以小树、幼树为主,一环路内胸径大于40厘米的树仅占1%;由于道路改造等原因,行道树及绿化更新频繁,保护力度不够。

不过,合肥的绿化潜力也很可观。专家认为,合肥有9384公顷的宜林地、400余处矿床中部分工矿废弃地、水系河道景观带、道路可绿化面积等,若将各项土地绿化潜力完全挖掘开发后,可以使合肥市域森林覆盖率增加8.22~10.37个百分点。至2020年,将使13362.4公顷湿地面积得到保护与恢复。

“一湖一岭”绘森林图谱

按照《规划》的描述,合肥将按照“一湖一岭、两扇两翼、一核四区、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湖”是环巢湖生态恢复与景观风貌区,“一岭”是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两扇”分别为南北两大生态休闲绿扇:北扇为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库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游憩林,南扇为南淝河森林湿地公园、大张圩万亩林场、牛角大圩都市田园和巢湖滨湖岸带森林湿地景观。

“两翼”是东西两大生态涵养与绿色休闲翼,西翼:以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生态保育区-肥西三岗乡村旅游区为核心的西部生态运动与假日游憩组团。东翼:以龙泉山游区-桴槎山生态保育区-肥东温泉养生度假村-肥东花木基地-休闲采摘基地为核心的东部生态游憩组团。

“一核”是主城区,包括环城公园、大蜀山城市中央森林公园,社区周边“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街区公园、社区游园,以及慢行绿道、绿阴车场、景观阳台等多元绿色空间。

“四区”是指四大特色主导功能发展区,包括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产业区、西部生态度假与花木产业区、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防护区、东部生态农林产业聚集发展区等。 “多廊多点”指城市生态景观防护林网和区县镇村人居森林建设。

 声音

合肥与其他林区城市不同,淡水、湿地资源丰富,三分之二都是农田耕地,是不可突破的红线,林地只有三分之一。所以,合肥建设森林城市需有自己的特色。

 ——国家林业局原资源司司长汪绚

现在老城区以连片的住宅小区为主,更多考虑交通而忽略了绿化,尤其东城、北城,导致森林绿化比重比老合肥城少了。所以建议合肥在都市核心区的绿化方面多加考虑;新区建设时,不要大面积的都盖起住宅、写字楼,而要规划绿化,这需要森林城市的规划对合肥城市规划起到补充作用。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

“森林合肥”专家视点

江泽慧:我爱环城公园和农大校园

她,73岁,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科院院长;他,81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9月17日下午,他们一同围坐在圆桌前,为合肥森林城市的规划方案把关。

江泽慧、彭镇华,这两位林业界的泰斗级人物,有着几乎如出一辙的一段经历:上世纪50年代就读于安徽农学院(今安农大前身),后在学校从讲师做起,直到成为博导、院长;96年同时离开学校来到中国林科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人都透露了对合肥绿树成阴的留恋。

“合肥打造森林城市很有基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江泽慧说,从今年4月接手合肥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这个项目后,规划专家对合肥城乡绿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调研,广泛征求了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有些城市规划要做一两年,合肥各方面配合很好,规划完成很顺利。 ”

 江泽慧透露,她曾给安徽做过森林生态网络规划,合肥市就是最早做的一批。“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你们做生态的力度也不小。 ”从一个缺林少绿的城市成长为全国首批园林城市,再到全国第二个提出森林城市目标的城市,江泽慧说:“合肥打造森林城市很有基础。现在城市都在大发展中,森林城市要真正建成也要抢抓机遇,大建设不是说在哪里盖一栋高楼大厦、建一个城市广场就可以搞起来的,还要让森林走进城市,这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

此次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也给在合肥生活了多年的江泽慧无限眷恋。 “我很怀念环城公园和农大校园。环城路的绿化从现在来看,保护得都是很好的;我最喜欢安农大的校园,那里面绿树成阴,我记得那个时候,广玉兰长得可好了。 ”

“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有合肥的一份”

“合肥做森林城市规划,在全国也算较早一批了。”此番率领团队操刀编制新《规划》,彭镇华提到自己对1994年合肥的老《规划》也很熟悉。评价合肥的森林绿化,老教授用了两个“稀罕”。

与江泽慧相同的是,在合肥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彭镇华也很怀念合肥的“绿”:“合肥绿化建设的标准很高,当年很多城市拆了城墙就算了,合肥还打造了环城公园,这在当时很突出、很稀罕。 ”

 “今天再做规划已经不同了,合肥已经成为怀抱淡水湖的大城市,森林城市的规划也要将巢湖片区纳入,这在全国也是稀罕的。 ”彭镇华透露,他们的团队已在全国七个省份完成了类似的规划,“在全国要建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这其中就有合肥的一份。 ”

 合肥“绿脚印”

1949年合肥只有林地647公顷,城区零星树木1.3万株1951年合肥第一座公园——逍遥津公园建成,同时在城墙基础上营造环城林带

1972-1977年造林进入高峰1977-1985年市区每年种树22.08万株,大蜀山形成郊区森林1989年发动“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1990年完成环城公园建设1993年提出建设森林城市,并完成“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02年至今林业资源增长近3倍,森林覆盖率提高4.3%2013年主城区绿地率达到42%,规划新增绿地1530公顷2020年再增绿地面积2700公顷

推荐阅读:

辽宁锦州段小凌河重现生态和谐

安徽:绿色舞出安庆生态和谐之城

从叠山理水到生态和谐 苏州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群

湖北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创建 构建城乡生态和谐格局[分页]

特写

新提“生态足迹”理念

合肥市林业与园林局局长梅国胜表示,这次规划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在一些新颖的理念上,“比如生态足迹这个提法,还有森林生态体系这个部分,非常抢眼,可以有效地用来挖掘森林对城市的服务价值、文化价值、旅游等经济价值,老百姓看到的感受到的,会明显不一样。 ”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需求,主要是用来计算一定的人口和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从专家分析来看,2005年至2010年,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比例变化明显(2010年按合肥+巢湖市计算),耕地增加了近一倍,草地减少至一半,水域增加了一倍,化石能源地基本不变。 “合并后的合肥市生态足迹为1.9609公顷/人,略高于同时期的中国人均生态足迹。 ”

从2005年至2010年的近5年中,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专家分析得出,按区划调整后计算,2010年合肥市需要3~4个生物生产性土地来提供居民所消费的资源,说明合肥市对自然的影响已超出其生态承载力范围,这实际上是一种预警,需要尽力减少“生态赤字”。

“森林合肥”我们的生活

每个社区都有“开心农场”

“三分森林、二分湿地”,将来的合肥30%的土地将被树木覆盖,18.4%将被水面覆盖。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森林城市建成,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美好改变?

时令蔬果,不仅有西瓜、葡萄,还能尝到家门口的大樱桃和甜柿子;

小区内,不仅有健身器材,还可以找到生态体验区,让孩子们进行植物栽培;

农家乐,不再是钓鱼、摘菜那么“传统”,核桃、板栗、大枣这些干杂果林也可以走进采摘基地。

昨天下午的评审会上,《合肥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出炉,在总共15个章节的内容中,记者挑出点与老百姓生活、休闲息息相关的亮点,您也来瞅瞅吧。

停车没有太阳晒

在露天停车场种上高大的乔木,既能给车体遮阴,又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这个细节问题已被考虑进城市森林空间拓展工程上。到2015年,主城区将建设25万平米的绿阴停车场,到2020年再建设15万平米,将来保护您爱车的将是树型高大、树冠浓密,抗风、抗污染、抗高温的乔木树。

公园是最好的增绿方式,到2020年,合肥规划新建公园绿地52个,改扩建公园15个。其中2016年后,将新建蝴蝶湖公园、菱湖公园、文博园、新安江公园、琥珀名城公园、铁路公园、劳模公园和庞寨公园,扩建环城公园。

细节之处更要挖掘,规划建议:街旁绿地、小游园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实现公园绿地500米的服务半径;结合旧城改造和拆违置换绿化用地;屋顶绿化2020年的面积将达125万平米,垂直绿化则要出现在墙体、道路护栏、立交和高架桥等一切适宜的地方;新建、扩建道路要留足分车绿带。

160处采摘基地

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假,这些全部可在观光采摘基地中“搞定”,根据规划,合肥各县区将建立160处,每年观光采摘、休闲建设、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可达50次以上。

不仅可选择的场地多,采摘品种也更丰富:葡萄、苹果、桃子都OUT了,樱桃、蓝莓、树莓、桑葚、板栗、锥栗这些稀罕物都能摘到。

规划建议,不妨发展经济林,不仅让农民创收,也能让市民乐活。比如,应时鲜果基地,可在环巢湖景观生态林区发展7150公顷,选栽大樱桃、甜柿、无花果等,包河区可以重点发展蓝莓等盆栽果树;再比如,银杏、紫玉兰等百姓喜爱的药用经济林,规划新增2292公顷,香椿、薄壳山核桃之类的特种经济林还能满足市民的美食需求。

与百姓生活贴近的都市现代农业更趋多元: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园区农业将走特色发展之路;市民的游玩选择也多了:民俗生态园、农事体验园、垂钓渔家乐、科普教育园等等。

珍稀花卉看个够

苗木不再只有香樟、广玉兰了,看花卉也不只是去裕丰花市了。规划说,除了建设肥西县三岗绿化苗木区、肥东众兴水库休闲苗木示范区、环巢湖苗木生产发展区外,在环董铺、大房郢水库地区的基地内,市民可以看到高档的盆花、盆景和花坛花卉。

大江南北城市绿化雷同?咱们合肥就发展多样性的植物景观。专家们给出了可重点培育的潜力树种——

常绿乔木类有紫楠、金叶雪松,落叶乔木类共推荐了38种,有:红花七叶树、合肥椴、杂交鹅掌楸、巨紫荆、郁香野茉莉等;灌木类则有胡颓子、牛奶子、乌饭树、糯米条、鸡麻等。

荷花湿地现滨湖

环巢湖有12条河流水系,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成链条状。

南淝河中央湿地公园,将成为新区人民的后花园,兼具观赏性和可游性;三河百塘源水箱文化综合体中设有观鸟基地和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兆河口湿地保护区将呈现万亩荷花湿地;柘皋河湿地公园要营建净水、休憩、科普于一体的湿地森林景观和巢湖市民的水景花园;派河口湿地保护区将退耕还湿,开展净化农业用水的科研项目。

小区可以种菜玩

在小区领养树木、为孩子开辟一片开心农场,这样的生活不用等太久。根据规划,到2020年合肥将建设120个绿色社区。

社区内可以进行生态科普,以机关单位、军营、学校和居住型社区为重点区域,开展各种有趣的生态文化讲座、植物挂牌和树木领养等实践活动。

社区内还有公共生态文化体验空间,同时按照社区居民的数量比例需求,专门设置儿童进行植物种植活动的自然生活体验区,以及适宜社区居民开展群体文化娱乐活动的林阴花香游憩区。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社区公园。

在市区内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建设和宣传活动,开展以绿色出行、绿色购物、垃圾分类等绿色消费行为为主导内容的文化活动,引导低碳生活。

森林理疗在合肥

理疗这个时髦的生活方式,也可依托森林为市民提供保健。银屏山风景区、岱山湖风景区和冶父山风景区,将成为合肥三大森林理疗保健基地,这些密林中具有的植物精气、负氧离子以及景观魅力,对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焦虑症等疾病都有间接治疗作用。别以为这是广告词,合肥有望成为华东地区独具森林特色的理疗保健基地可是实实在在的。

健步、登山、自行车、攀岩、溪谷漂流等山地运动也将有更多可玩的地儿,合肥规划建设迂回于山地森林间的运动路线,建设地点包括:环城公园健身系统、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淝河绿道、繁华大道—紫蓬山风景区绿道,环湖路绿道,总计绿道长度约500公里。  

推荐阅读:

辽宁锦州段小凌河重现生态和谐

安徽:绿色舞出安庆生态和谐之城

从叠山理水到生态和谐 苏州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群

湖北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创建 构建城乡生态和谐格局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