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综述

2013年01月10日 09:55光明网

中国园林网1月10日消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内涵、目标和任务,促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光明日报与太原师范学院于2012年12月18日在太原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科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所、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太原师范学院“学术解读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组的专家,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光明日报社李春林副总编、我国著名政治理论家贾春峰先生到会,并做了发言。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 十八大确立了人类文明史的新里程碑—生态文明。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独立成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国从经济立国向文明立国转型、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向生态文明现代化转型、从单纯的环境治理向文明模式建设的转型。

光明日报社李春林副总编认为,十八大报告有两个词特别打动人心,一是公平正义,一是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深化了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深化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意义非常重大。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

我国著名理论家、文化学者贾春峰先生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是具有长久历史意义的课题,关系到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生存环境留给历史。

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用专门的篇幅论述生态文明,字字句句体现出我党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写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目前我们人类已经历了三个文明形态。一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二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三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已经进入到第四个文明形态,也就是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种文明的最高形式和总和。党中央之所以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策和党纲的高度,是因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认为,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狩猎采集文明是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这样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最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最为理想的文明形态。  

2. “三个自然”的理念将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四个方面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使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加强生态伦理实践,对当前涉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全局性的战略举措进行反思,特别是在我国实施的一些生态建设工程,应遵循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避免对大自然的过度干预。

贾春峰先生认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很重要,是人类对自然的三个态度。我们传统的文化就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不正常的状态改造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秀彬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大自然态度的新认识,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伦理观念。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都是对生态伦理的响应,顺应自然就是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既从大自然获取利益,又保护我们的后代永续地受惠于大自然。所以,三个自然的理念十分重要。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遵循三个优先的方针,就是十八大报告针对资源、环境、自然生态提出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其中,自然修复为主提法新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特别是在我国实施的一些生态建设工程,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工程中,应树立新的理念,遵循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注意依靠大自然的自然修复能力,避免对大自然的过度干预。

推荐阅读:

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新宁夏

内蒙: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绰尔”建设

安徽:霍山国家生态文明县 坚持绿色经济富民

张掖甘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纪事[分页]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高贵喜教授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生态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强化生态伦理实践研究,使生态伦理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构建生态伦理中国模式,从国情出发来研究、发展生态伦理;广泛开展生态伦理理念教育活动,把生态伦理内化为日常行动指南。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王杰瑜博士认为,生态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是先进性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是先进的、科学的、群众的、开放的文化,所以建设生态文化,我们要坚持科学性、群众性、历史性、借鉴性和时代性五大原则,建构生态道德规范,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生态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行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

陕西师范大学薛东前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内涵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的平等性,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追求人与环境的依存与协调。二是发展的科学性,强调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注重发展的生活方式选择。生态文明阶段的区域发展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环境优先原则。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在各项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第三,以人为本原则。生态文明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条件的创造。 

3.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是国家重要的水土保持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生态屏障,地貌类型复杂,水资源贫乏,森林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西又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结合山西省面临的特殊的资源环境问题,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突出流域安全建设、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认为,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格局摆在四个重点任务的首位,这个使地理学者很受鼓舞。地理学者看世界要看他们的不同点,区别对待,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加以区分,区分出哪些地区可以重点开发,哪些地区需要限制开发,哪些地区要保护起来,留给自然生态。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郭文炯教授认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空间关系,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区谋划经济发展的圈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调整人口与经济布局。山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着巨大空间需求和挑战,工业化城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冲突会不断加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粮食安全保障空间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山西省空间开发格局重组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清晰的四大战略格局:构建以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战略格局;以晋北、晋中和晋东特大型煤炭基地“三大基地”为主体的点状能源产业格局;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部粮棉主产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区域、六大盆地”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格局;以晋西山地丘陵区、晋东土石山区、晋北风沙源区三大生态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太原师范学院马义娟教授认为,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的有序调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山西省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落实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土地生态管理;盘活土地存量,加强集约节约用地。

推荐阅读:

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新宁夏

内蒙: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绰尔”建设

安徽:霍山国家生态文明县 坚持绿色经济富民

张掖甘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纪事[分页]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李素清博士、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牛俊杰教授认为,加快矿区生态修复,既是山西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山西省已在矿区基质改良、土地重构、物种选择、植被配置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矿区土地复垦率、生态修复质量和后续管护等方面仍有明显差距。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应整合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修复。在干旱、半干旱的山西矿区,应选择耐旱、耐贫瘠的先锋物种和适宜的土壤改良策略,构建最优的土壤、植被协同修复模式并辅以修复监测与过程调控,需要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立法、明确修复治理责任、制定科学的修复基准、设立矿区生态修复基金等配套措施。太原师范学院王强博士认为,山西省荒漠化较为严重,特别是晋西黄土丘陵区、晋西北高原和中部盆地。针对山西省荒漠化的特殊性,其防治重点和策略应该聚焦于以下几点:第一,以农牧交错带的大农业综合发展带动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防治;第二,以资源开发的有序化、集约化、规范化带动矿区荒漠化的防治;第三,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带动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防治;第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带动对水土流失区的荒漠化防治。

流域是国家自然基础中无所不在的基本单元,是地球系统的缩微,流域是生态文明的血脉。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王尚义教授、郭文炯教授等认为,维护健康的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数据显示,中国近30%的国土面积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横贯不同的行政区域,流域承载着密集的城镇、工矿企业和众多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流域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和驱动力。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摇篮和“孵化器”。如果没有健康的流域支撑,生态文明将是无源之水。因此,维护健康的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道。太原师范学院石瑛、李砧教授、任世芳副教授等认为,作为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水资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基于山西“十年九旱”的基本省情,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地表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并积极控制地表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率,是维护和保障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等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水环境生态修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构建自然水生植物生态群落,采用高低等水生植物协同效应,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实现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新思路。

太原师范学院孟万忠博士认为,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效果日益显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化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的重要环节。当前,需要重点加快完善生态敏感区、重点资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从长远看,需要逐步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陕西师范大学薛东前教授认为,生态文明阶段的区域发展应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国家和生态文明的重大需求,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建立生态产业区。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太原师范学院冯旭芳教授、史利江博士认为,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多重压力,才能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任务,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应突出重点,积极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精益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园区、低碳示范基地的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增强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促进静脉产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培育低碳消费文化,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低碳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对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既需要从学术角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以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实践路径探析和应用技术攻关。

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王尚义教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上,急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反映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同时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需要将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系统,探索它所具有的独特人地关系运动规律,为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科技支撑。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问题,应重点开展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河流泥沙问题、流域水患问题、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流域产业布局与开发模式、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及区域管理政策等应用研究。

与会专家还结合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几方面的学术研究命题,包括:(1)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研究;(2)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协调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3)生态脆弱区以大自然自我修复为主导的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4)依赖生物自然修复为主的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5)生态灾害防治、预警机制及风险评估体系研究;(6)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7)低碳经济、低碳城镇的试点、示范模式研究;(8)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推荐阅读:

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新宁夏

内蒙: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绰尔”建设

安徽:霍山国家生态文明县 坚持绿色经济富民

张掖甘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纪事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