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7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得民心,提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近几年,甘州率先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张掖绿洲农业"、"戈壁水乡"、"湿地之城"、"低碳经济"……几年前,对于甘州区群众来说,这些都是陌生词,而今,这些陌生词汇正悄然走近他们身边,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几年来,甘州区通过扎实恢复城北郊湿地生态修复,推进滨河新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高起点的进行宜居宜游、生态屏障、现代农业建设,使甘州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重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甘州大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
生态优势的谋划
张掖的风格就是生态,就是水天一色、塞上江南、"半城芦苇半城塔"。甘州区委、区政府深深认识到:建设生态张掖,首先要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确定城市的生态特征。张掖城的特征就是湿地,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建设湿地之城。张掖城北部有近3万亩的天然湿地和已建成城区几近相连,是目前全国和城市相连的规模最大、鸟类和动植物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如何让生态经济成为引领甘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实现科学发展?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委、市政府开出"良方":顺应自然,恢复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形成全国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将湿地保护作为启动城市建设"发动机"的金钥匙、生态立市的坚强后盾。从此建设生态张掖,保护黑河湿地成为甘州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只要按照合理的规划设计,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张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就会成为"金张掖"最具含金量的名片,这座美丽的古城,将焕发新的活力和朝气,这张名片将会吸引众多的客商到张掖来投资兴业,到张掖旅游,到张掖定居……这张名片将是张掖经济腾飞的新台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名片。为此,该区成立了甘州区黑河湿地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辖区湿地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湿地环境保护,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并组织全区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体职工对城北湿地保护区进行了大范围的建筑生活垃圾清扫清除活动,全面掀起了全区对湿地保护区恢复性建设的浪潮。该区按照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城市功能定位,采取外向发展、拓展建设的思路,瞄准城北新墩镇和黑河滩结合部,充分利用黑河水源和北郊湿地,在建成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基础上,依形而建,顺势而为,于2009年12月启动建设滨河新区,规划总占地33.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集行政办公、科教文化、商贸物流和适宜人居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同时,累计投资近20亿元,加快推进道路、自来水、电、天然气、通讯、暖气等"七通"工程建设。目前,以张掖宾馆、张掖滨河新区大成学校、自来水厂、热源厂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迅速,以玉水苑、物流园区、滨湖广场为主的商贸旅游项目全面推进,以滨河大道、滨湖路、水韵街、北三环路、高台路、昭武路、民乐路为重点的主干道路建设连通四方,中央商务区写字楼工程及区城建环保等14个单位的业务用房开工建设,湖区8个入口广场、环湖自行车道、南湖人行步道及大成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大成学校完成主体工程,绿洲家园、金安水乡、毓秀花园、山水领秀等房地产项目完成一期工程,肃南裕苑、馨月湖住宅小区开工建设,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稳步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甘泉府和碧水湾休闲会所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栈桥、泊船码头、黄水池观景亭、垂钓园建设任务,启动河道漂流项目,开工建设观光航道、马文化产业园、飞禽保护区、流泉养生馆项目,游客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加大润泉湖公园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公园游乐服务设施,进一步丰富公园娱乐元素,公园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以区政府、农林牧、工会残联、人社公安局为重点的单位办公用房正在加快审批……按照"水、景、文化"的设计理念,先后建成总蓄水量342万立方米的南、中、北三个大水面景观,生动诠释了张掖"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生态特色;以"戈壁玛瑙"为景观设计理念,以"树泡、花泡"为表现形式,坚持乔、灌、草搭配,绿化总面积3000多亩,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东西呼应、相得益彰。
至2012年底,滨河新区"三纵三横"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250亩的水源涵养湖面成为城市的"加湿器",2400亩绿化景观成为围拢城市的绿色屏障,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的"天然氧吧",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新城区。张掖北郊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城市湿地公园,张掖黑河湿地被环保部审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城市"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轮廓日渐凸显。
生态屏障的立足
前不久,冒着五六级的大风,记者来到甘州区三闸镇杨家寨村。这里紧邻巴丹吉林沙漠,是甘州区北部防风固沙的前沿地带。只见一棵棵白杨、红柳、沙枣树抵挡着风沙的侵袭。镇驻村干部张海玉指着一大片林地告诉记者,这里是120亩沙枣、300亩白杨、100亩红柳的混交防风林。这个村从2002年起,将1700多亩二阴盐碱地退耕还林,栽植树木30多万株。镇领导说,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带动全镇6200多亩二阴盐碱地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条有力的农区防护林屏障。近年来,甘州区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林业实践,在广度和宽度上不断拓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生态建设成就。
甘州区北部紧靠巴旦吉林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该区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来抓,牢固树立生态立区战略,深入实施"三北"四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湿地保护工程,加强公益林管护,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至目前,全区森林总面积达76.0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0.9%提高到11.2%,净增0.3个百分点。仅今年造林就达1.08万亩。同时,该区完善措施,全面开展植被封育和封山禁牧工作。将石岗墩、兔儿坝滩等土地沙化较重的荒滩划为天然植被保护区,重点地段采取刺丝围栏和生物围栏措施,今年封山(滩)育林7200亩,累计完成22.72万亩,治理荒漠化面积11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封育前的平均14%上升到现在的42%以上,有效遏止了荒漠化扩张趋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甘州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又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甘州的经济增长版块中,现代生态农业一直被视为"后发优势"的重中之重,精心打造。该区着力把现代农业打造为永不贬值的"黄金产业",坚持以提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为目标,加快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投资5.65亿元,开展试验示范项目94项,完成科技研发中心主体工程,新建钢屋架大棚2000亩,修建园区道路24.4公里,整理土地2万亩。精心打造以梁家墩镇、党寨镇、大满镇3个乡镇为主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核心区,常年聘请10多名专家为示范区建设献策,精心选派百名科技指导员提供科技服务,试验示范面积1.3万亩。区上先后与国内30多家种业公司"联姻",着力打造50万亩精品玉米制种基地,种子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以嘉禾、陇新蔬菜恒温库和甘绿脱水蔬菜集团为依托,坚持露地种植、温室栽培、大棚覆盖三措并举,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扶持新建连片50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点15个、钢架拱棚示范点18个,发展设施农业7030亩,蔬菜面积达到21万亩;发展玉米制种55万亩,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获得农业部批准;新建养殖小区50个,新增养牛大户200户,牛饲养量54.1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360万头(只)。在畜牧养殖产业上,加强与种植业的对接,形成了秸秆氨化贮喂、粪便还田增肥的良性循环;以金张掖肉牛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压缩产业成本,降低畜牧经济的碳承载量。目前全区制种、草畜、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夯实,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绿色无公害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甘州农业在新的起点之上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区域优势的生态发展
该区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张掖工业园区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程,做大做强张掖火电、黑河水电等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引进国电龙源、上海航天机电入户甘州,使该区成为集火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光电、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及装备制造基地。完善循环经济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科技产业园产业优化升级,引进建设生态保护、建材包装、轻工食品、商贸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气、10万吨谷氨酸、5000吨干法水泥、5万千瓦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着眼于打响"第一卧佛"品牌,加快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宗教朝拜观光度假区;着眼于打响"张掖湿地"品牌,强力推进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加快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润泉湖公园和滨河新区,打造湿地休闲游览区;着眼于打响"张掖城市沙漠公园"品牌,开发建设沙漠博物馆,创建省级沙漠地质公园,打造戈壁沙漠休闲观光区;着眼于打响"大漠风光"品牌,加大平山湖自然生态保护力度,打造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相融合的休闲观光体验区;围绕"绿洲经济和绿洲生态"两大主题,加快张掖绿洲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步伐,打造高原反季节鲜食水果观光、采摘、体验、休闲旅游区。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大佛寺、总兵府、明粮仓、沙漠公园、平山湖丹霞五大景区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精心策划办好各类旅游文化活动,着力提高甘州旅游知名度,打响文化甘州品牌。区上坚持把壮大第三产业作为转型跨越的着力点,狠抓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两大重点,嘉禾农产品批发市场、60户农家店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张掖油库扩容、40万吨成品甲醇汽油扩容和花寨等3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平山湖丹霞景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建成景区道路87公里,配套栈道、观景平台等设施;高标准建设张掖沙漠体育公园国际赛车城和户外露营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和全国露营基地。成功举办全国露营大会,再次成功承办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4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8亿元,分别增长31%和36%,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成效。
村庄环境的生态整治
农村垃圾污染是千年陋习,有人称之为新农村建设"第一难"。然而,走进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金城村、乌江镇小湾村、三闸镇天桥村,在道路两旁、田野阡陌、农户房前屋后乃至河沟、坡坎、桥畔,看不到一堆生活垃圾。干净、清洁、卫生的环境,得益于甘州区开展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工作。2006年12月,甘州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甘肃省第一家国家级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县区试点。近6年来,该区以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破解环保难题为突破口,坚持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甘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秦伟说,打造良好的村居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甘州坚持稳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绿色文明,既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民生,更激发了农民建设和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建立了村庄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机制。
党寨镇十号村是20多年养猪专业村,初步形成了"村上有小区、社里有大户,家家有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格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让十号村人的小康生活大打折扣。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禽畜粪便乱堆乱放,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天,苍蝇成群,农民端着碗不敢在院里吃饭。2008年年初,区环保局组织人员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到当地在推广环保型饲养技术即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后,通过多方协调联络,引进该技术,争取到畜禽养殖专项资金100万元。现已在党寨镇十号村修建8400平方米的连片50栋无公害环保生猪育肥园区一个。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真正实现了无臭、无蝇虫和圈舍免冲洗,做到了废水、废渣零排放,并且使猪圈的垫料成为上好的生物有机肥料。该工艺初期投资成本低,省去了传统养猪中所不可缺少的污水处理系统投资,节省人工、节约用水、饲料利用率高、药费成本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染问题。
长安乡抽调乡干部成立了乡村环卫站,并为其配备垃圾清运农用车1辆。环卫站成立后,聘请8名村民担当环卫站的保洁员,实行专人专岗,分段负责制,在乡里设立了20个垃圾收集点,每天上下午分两次及时收集处理垃圾,确保村中无垃圾暴露、无污水溢流。该区制定《甘州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调查确定了100户以上的生态新村建设示范点33个,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减排新技术,已推广建设集中式住宅190余栋,水源热泵使用面积达53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制定并实施了《甘州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重点将党寨田家闸、明永中南等生态示范村作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建设了环境卫生整治及垃圾社收集、村清运、乡镇集中处理的基础设施,建立了环境保洁、绿化养护、垃圾收集及清运门前三包的长效机制。近年来,该区争取中央、省级农村专项资金综合整治项目上千万万元。重点对上秦镇李家湾村、小满镇康宁村、长安乡前进村、党寨镇田家闸村实施农村垃圾污染整治、污水污染整治等工程。围绕农村建设"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任务,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总投资1287.69万元,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套,铺设污水管网21.12公里;购置压缩式垃圾车6辆,吸污车1辆,人力保洁车276辆,配套垃圾斗140个,安装分类式垃圾箱1144个;设置大型宣传牌2个,宣传栏21个,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该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处置,项目示范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该区还在全区18个乡镇均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站,形成了上下连动机制,延伸和提高了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制定了《甘州区生态示范村创建实施方案》、《甘州区生态村创建申报及验收考核细则》,对生态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环境卫生、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提出了具体指标。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一个、建成3个村级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省级环境教育基地一处、市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9个,市级绿色学校在农村创建4所。就在记者写稿时,又听到有4个村通过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区验收。
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家园。今天,十八大精神正在甘州大地引起共鸣,为50多万甘州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无穷的力量。在他们手中,生态文明之光必将永照祁连,让美丽永驻甘州。
推荐阅读:
(来源:张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