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是否可以降降温?【评论】

2013年11月22日 11:45四川日报

中国园林网11月22日消息:最近几年,关于申遗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日前,贵州铜仁市梵净山称要力争用5年时间成功申遗,接着又有专家呼吁尽快启动武汉长江大桥申遗……“申遗”之声此起彼伏,与之相伴随的,是每年巨额的申遗花费。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在她看来,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据陈平说,申请世遗需要拍摄宣传片、填写申报文本等繁复程序。很多申报世遗的地方不知道如何拍摄申遗宣传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费用就花出去了。有的地方不清楚申遗文本的写法,也会投入大量资金。而在申遗论证过程中,各地还会邀请大量专家前往考证,一切人力物力都得花钱。而申遗的成功率有多高呢?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按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限申报一两项来排队,我国的申遗队伍已经排到了下个世纪。

更加吊诡的是,世遗的初衷是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但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却只把世遗当成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一旦申遗成功,便借此上涨景区门票,把世界遗产当成了提款机。

轻保护重开发,最近几年,包括故宫、天坛、丽江古城等多项世遗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这是对我们的遗产地的督促和警示:世遗不仅是荣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更是保护的责任。一旦在保护的道路上偏离太远,被取消名录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事实上,由于申遗要花费巨额费用,欧美等不少国家早已不再热衷于申遗。英国甚至于2008年宣布不再申遗,因为它们发现每年世界遗产景点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及维护成本。

那些仍在前赴后继争取申遗的地方,实在是到了深刻反思的时候了:与其斥巨资或者举债申遗,不如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这些项目的保护上,让珍贵的人类遗产消失的速度变得更慢,同时也回归以保护为重的世遗本质。

推荐阅读:

后申遗时代杭州西湖如何保护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难掩护遗之忧【评论】

“大运河”申遗倒计时 天津段8月迎国际专家考察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