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贾珺述说着古建承载了城市的记忆

2013年11月22日 13:01苏州日报陶冠群

中国园林网11月22日消息:贾珺,江苏淮阴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和中西方建筑交流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出版专著4部,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建筑、规划设计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20余项。

上周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来到苏州,参加在拙政园举行的《中国古典园林五书》首发及赠书仪式,与苏州的园林工作者和园林文化爱好者们进行了交流,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校企合作拓展古建保护传承平台

苏周刊:随着这套《中国古典园林五书》的出版问世,“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内容更丰富了。这个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华润雪花啤酒(中国)公司合作开展的,您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贾珺:2008年,双方开始战略合作,企业资助高校的专业工作者开展中国古建筑研究和普及,项目内容包括:拍摄8集纪录片《中国古建筑》、举办公益讲座和古建筑摄影大赛、编撰出版“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等等。

其中,“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从2009年起每年出版一套,先后出版了《北京古建筑五书》、《中国民居五书《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和《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是一开始就确定的选题,因为难度比较大,所以到了今年才正式面世。

园林是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构筑各种建筑物,堆叠假山、罗列峰石,开辟水池、溪流,培植草木花竹,悬挂匾额、楹联,所有的元素彼此呼应,融为统一的整体,呈现出美不胜收的景致和雅致深远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个很大的体系,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道观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以及公共风景区的园林等等,在有限的几本书中是难以穷尽的,所以,我们选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这两大非常重要的园林类别,以便更好更集中地将中国园林的精华呈现给读者。

苏周刊:这系列丛书的社会反响怎么样?

贾珺:书店里建筑类的科普书籍并不多,我们这系列丛书的特点是由已有研究基础的专业工作者写作的科普性、通俗性读物,由深入浅,而非由浅入浅。书的销量还不错,在当当、京东等网店都卖得挺好的。

感谢华润雪花啤酒公司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与社会公众交流的平台,可以为保护古建多做一些事。他们的总经理王群是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认为,中国人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如果丢弃它,我们就不会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所以,他在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选择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的建筑领域和我们开展合作,成功地把古建筑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苏周刊:您是第一次来苏州吗?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怎么样?

贾珺:我来过苏州很多次,也经常进园林。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说到苏州就会想到园林。苏州至今都保存着如此之多的古典园林实例,这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苏州是全世界最富有园林特色的地方。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而且,园林传承的意识在苏州一直延续下来了,园林文化的根始终没变,这是难能可贵的。

和朋友聊天时,常有人问我苏州哪个园林好,来苏州玩的话该进哪个园林。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你的时间只够看一个园林,那么首选网师园,如果有时间看两个,那么第二个可以去拙政园。其实,苏州园林值得一看再看。苏州园林不会因为它的大小而影响它的艺术价值。而北方园林则往往是大的比小的好、城外的比城内的好。苏州则不同,很小的一个园林也可以很精致很耐看,而规模较大的园林又有不同的气象。

拿苏州的网师园和北京的可园作比较,两者的规模差不多,可能可园还稍大些,但网师园给人的感觉却更大,这是因为它精心分割了园内空间,层次丰富,走在园内,常有意外之喜,难以预料下一步会看到什么,这是苏州园林非常精彩的地方。对比这两个园林的平面图,我们可以发现,可园就两个院子,网师园则有一个大院、两个中院和20多个小天井。

苏周刊:您第一次游苏州园林是什么时候?进的是哪个园林?您最喜欢的又是哪个苏州园林呢?

贾珺:最早进苏州园林是我大二时到苏州来写生,先到了拙政园。

苏州园林各有各的好,很难说最喜欢哪个。我向朋友介绍时首推网师园是因为它很有代表性,它的尺度比较适中,山水、建筑都是典型的苏州造园手法,时间有限的话参观一个网师园就能对苏州园林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拙政园是另一种模式,它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江南私家园林。也有不少专家特别推崇环秀山庄的假山,是清代嘉庆年间造园名家戈裕良所叠,十分精妙。留园中我最爱看它的银杏树,还有重叠曲折的入口空间处理。艺圃的水池宁静安详,有特殊的味道,我很愿意在池畔坐上很长的时间。

苏州园林甚至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没法用绝对的优劣来评价。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变化,更多地要看到它是古人的一种创造,渗透着古人的文化智慧。

每个园林都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它本身有生长、衰亡,也有复兴,每一代的园主都会留下印记。园林是活的,园林里的花草有生有死,园中的水有时会枯竭也会再引进来,园中的假山塌了可以再找石头来堆叠,它不像其他的纯粹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那样长期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姑苏台是早期利用自然山水造园的皇家园林

苏周刊:您的著作《中国皇家园林》 中提到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姑苏台,并说这类的大型苑囿“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增加人工构筑的台榭和宫室,景观更加丰富”,您能对此再作些分析介绍吗?

贾珺:文献上有关于吴王夫差营建姑苏台的简短的记载。当时其他很多国家多为在开阔平台上建园,而吴国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来造园。到了现在,姑苏台的实例早已不存,相关史料也比较少,只是简短的描述。因为年代久远,史料也是带有一点传说性的,因为春秋时期没有那么多文献,而且吴国被灭了,即使它有一些宫廷档案估计也被越国人烧掉了。现在能看到的史料包括诗文之类也是后人的追述而非同时代的记载。姑苏台具体在什么地方都是有争议的。

苏周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是非常重要的类别,和其他类型的园林相比,它有什么特点呢?

贾珺: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或御苑,是中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园林类型之一,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宫殿建筑群。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帝王的地位至尊无上,他们在政治上拥有无限的特权,经济上拥有无穷的财富,有条件尽最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营建皇家园林,征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各种奇花、异兽、怪石、珍玩,占据最优越的地段,构堂筑台,堆山叠石,开湖挖河,栽花种树,达到同时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准。秦汉、隋唐和清代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同时也是皇家造园之风最盛的三个时期。

相对于私家园林而言,皇家园林普遍规模很大,建筑类型更庞杂,因为它所服务的人群规模很大,而且在满足起居、游赏等日常生活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帝王及皇室成员朝仪、理政、狩猎、祭祀等种种需求。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在北方地区建都,所以北方的皇家园林远比南方兴盛。

北方私家园林具有端庄大度的气质

苏周刊:受地域条件等的影响,中国的私家园林也有很多派别,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相比,北方私家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贾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都曾经出现过很多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一种重要的园林类型,大多属于官僚、文人、商人所有,是其主人全家游赏、栖居之处。和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相比较,私家园林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也更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南北方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非常明显。

南方的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为最盛,其他像巴蜀、岭南、闽南等地区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域流派,历史都比较悠久,而且各自的造园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总而言之,南方私家园林大多空间曲折、色彩素雅,富有灵秀精致的气质,是南方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的完美结晶。

北方私家园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北方很多地区都属于私家园林的荒漠之地,即使偶有兴筑,景致也非常简单,水平难称上乘。历史上私家园林最兴盛的区域是关中、中原、幽燕三地,其次是齐鲁和三晋,虽然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体系,但是各自的发展历程有早晚和长短的区别。

相对南方而言,北方的私家园林大多空间较为宽敞直爽,色彩偏于厚重,造园手法简洁,具有端庄大度的气质,充分反映了北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具体来说,北方私家园林的布局比较规整,院落相对宽敞;建筑造型体现北方端庄的气度,屋檐相对平缓,木构件多加鲜艳的油漆彩画,辅以青灰砖墙,显得比较凝重;假山以青石和土山为主,同时也推崇湖石,但数量不多;水量不如南方充沛,经常采用方池的形式,同时也能因地制宜地做出一些很好的处理;植物种类受气候制约较大,而且以爽直的形态为主,推崇槐、榆、柳、枣、松、柏等高大乔木,显得比较质朴。

在文化内涵方面,北方私家园林主要体现了北方地域的民俗民风,同时又受到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历代名园以豪门园林为代表,强调堂皇气度和富丽色彩,同时又不乏清新的文人雅韵;它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色,融合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复杂而和谐的境界。

总体而言,北方私家园林的布局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如南方私家园林的形式那样千变万化,但在不同时代、规模、地域、位置以及不同主人的前提下,北方私家园林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以往中国的私家园林研究以江南园林为主,岭南、闽南的私家园林也得到较大关注,而北方的私家园林则长期受到冷落,以致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只有南方才有私家园林。我希望通过《北方私家园林》这本小书能够稍稍扭转这个偏见。

苏周刊:大家对北方私家园林的了解确实比较少,您能再概要介绍一下吗?

贾珺:从总的趋势来看,早期北方私家园林数量相对较少而规模较大,后期私家园林的总数不断增多,但单体规模相对缩小。不过,和同时期的南方私家园林相比,北方私家园林中大型园林的比例仍然要高得多。现存江南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是苏州的拙政园,占地面积约30亩,比北京内城的恭王府园、醇王府园都明显要小。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北方私家园林都已经消失,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和一些图像资料来感知它们精美的技艺和悠远的意境。现存的北方私家园林以北京地区为主,天津、山东、山西还存有少量实例,大多为清代所建。

根据现存的实例判断,北方私家园林的格局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强调中轴线,大多明确设置正堂和东西厢房。二是北方园林中的建筑以及游廊、围墙大多采用正朝向,空间显得相对端庄,但假山、水系和花木则比较自由,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拘谨的格局。三是北方私家园林中的院落彼此尺度相近,较少南方园林中复杂的层次对比,略显单调,但也因此避免了过分繁琐的弊端,显得比较大气。

北方私家园林所受南方影响在明清时达到顶峰

苏周刊:您刚才提到,北方私家园林在主要体现北方地域的民俗民风的同时也受到了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贾珺:从历史上看,东晋以前南方园林受北方影响较多,南北朝时期南方略占上风,隋唐之后则以南风北渐为主,不但皇家园林深受南风浸染,北方的一些私家园林也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南方的气韵。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不但有利于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也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北上为官或游学,以江南为核心的南方文化逐渐成为全国的典范,北方的文人竞相效仿。同时,南方的建筑和园林艺术也不断对北方产生影响。

唐宋时期关中和中原的文人园林普遍崇尚产自南方的奇石和花木,例如唐代洛阳平泉山居中搜罗了很多珍贵的木石,大部分来自江南,还有部分来自岭南、淮南、巴蜀,很少产自北方。

元代以后的北方地区以漕运为经济命脉,对南方的依赖更重,也有更多的私家园林开始学习江南园林的手法。清朝两百多年间江浙两省科举极盛,文人辈出,南方文化成为主流,江南园林受到极大的推崇: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并在御苑中大量模仿江南名园;张然、叶洮等江南造园大师来京参与皇家园林工程,也应邀为很多王公大臣设计私家园林;李渔等艺术家寓居北京,为北方一些私家园林指点品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方园林的审美品位;另外,一些曾经在南方做官的北方人回乡后也可能模仿南方园林来修筑自己的宅园。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北方私家园林所受南方影响在明末至清代中晚期逐渐达到顶峰,其中尤以明代的北京芍园和清代的北京半亩园、潍坊十笏园为代表。就具体的表现而言,一些北方私家园林主要模仿江南园林选择近水地段造园,园中堆叠湖石假山,开辟驳岸曲折的水池或溪流,构筑一些素雅精巧的亭榭、画舫和粉墙、漏窗,种植梅花、芭蕉等江南植物,营造相对曲折的院落空间,还经常抄袭或仿制江南名园中的匾额和楹联。

当然,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北方的私家园林不可能完全照搬南方私家园林的风格。虽然长期受到南方的影响,却依旧是北方地域文化的深刻体现,从未失去自身的特色,所吸收的南方元素永远居于次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北方私家园林并没有沦为南方园林的二流翻版,而是以一种不可替代的北方精神独立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版图上,与南方私家园林争奇斗艳,各擅其胜。

我们需要对古建有更多的珍爱之心

苏周刊:中国古代建筑是个丰富的宝藏,但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有价值的古建被损毁,令人叹息。您能介绍一下我国古建保护的现状吗?

贾珺:一方面,威胁损毁古建的情况大量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上要保护古建的意识也在觉醒,很多人都认识到这是祖宗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能去破坏它,也不断有新的力量出来反对这种破坏。两种力量始终不断在交织。

目前古建保护的总体情况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确实也有不少遗憾,这是没办法的事。全社会都得明白一个基本理念,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即使再重建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所以大家需要对它有更多的珍爱之心。

我们有《文物法》和其他很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古建,但在很多地方未必得到了严格执行,这是最大的问题。

苏周刊:保护古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贾珺:国家层面有文物局等机构,有专业的设计、维修和保护团队;民间也有不少文保爱好者;还有一些像雪花啤酒的王总这样的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企业家。

民间文保爱好者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地方要拆个老宅什么的,就有志愿者出来抗议,这样的事我在北京见到挺多的,大家会意识到虽然这不是我家的,但和我有关,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

苏周刊:您认为比较好的保护古建的方式是什么?近年来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吗?

贾珺:古建保护绝对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模式去推广。因为古建本身是非常多元化的,情况很复杂。比如像故宫,它是完全不能动的,必须原汁原味地去保护。有些古建则不是完全不能碰,甚至有的老宅里还住着人,就不可能要求你像故宫那样一砖一瓦都动不得,那就要在尽量保护的情况下发挥它有限的用途。古建保护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来普遍运用,它需要专业工作者、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合的保护方案。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有的古建保护项目必须“慢工出细活”,为了搞什么节日献礼而赶工是很荒谬的事,因为古建保护修复是像绣花一样的精细活、专业活,而且一旦做错了是难以挽回的。

推荐阅读:

让中国古建筑走向大众塑造企业责任感

河北:蔚县古建筑文物遗存丰富

福建:仿古建盏回归能否顺风顺水

贵阳:文物局修缮古建村民反对恐修完不再属于自己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