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绿”是中山的主色调,经济的发达与环境的优越在这座珠三角城市实现了奇妙的平衡。洁净的空气、怡人的公园、成片的森林是中山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也让中山获得了诸多殊荣——从1997年的联合国“人居奖”,到2011年的“国家生态市”,中山都是凭借最自然的绿色成为国内地级市的“第一”。
2011年起,中山又赋予了城市绿化更大的意义,以“三年一鼓作气,实现城乡绿化大提升”为目标,将“植树日”拓展为“全民修身绿化月”活动。“我们把‘树木’和‘树人’相结合,提出‘植树促进修身、树木也是树人’的理念,赋予种树这一行为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在提升绿化的同时彰显生态文明意义,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
而今,“修身、树木、创文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市民认种认养蔚然成风,“修身林”、“感恩林”、“合家欢林”、“及第林”等350多处主题林不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也承载了新老中山人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的美好愿景。
全民参与:社会资金占总投入六成
结合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的绿化广东大行动工作部署,中山在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三年实现城乡绿化大提升”发展战略,将绿化与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惠民增收、生活体制、生态建设、文明修身等方面紧密结合,并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的绿化工作机制。
每年,中山市财政都安排8000万元投入城乡绿化,各镇区配套不少于财政支出总量的1%作为辖内绿化项目专项资金,同时以上述机制为原则,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绿化建设,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投入的绿化资金多元筹集渠道。三年来,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近37亿元,其中社会投入约21亿元,占总投入的近六成,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成果的良好局面。
以占地10000多亩的南方绿博园为核心的中山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形成面积约12万亩的花木种植走廊带,成为公路上独特的风景线。依托花卉苗木产业,各镇区还发挥出各自优势,创新了绿化建设中认种、认养、认捐的新模式。例如,作为“花木之乡”的横栏镇发动辖内花木企业捐赠苗木折算价值280多万元;神湾镇组织社会各界集中开展名树廊主题林“三认”活动,认种认养的名贵树木价值约290万元;东凤镇利用“三认”募集的资金在新东凤医院建设绿化面积约16800平方米的“本草园”,种植各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木,既有绿化美化观赏价值,又可作为药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
科学造林:水平全面提升织“绿网”
三年的努力让中山“绿上加绿”,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19.1%提升到2012年的19.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29%,绿地率达33.01%。提升的除了绿色覆盖面积,还有中山的森林质量、园林景观,和城乡绿化水平,“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带来的积极效应也日渐显现。
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河道为框架的生态景观林带,构筑了一张城市“绿网”,不但能美化环境,更能净化空气。2012年中山按时高质完成京珠高速中山段41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装点了中山的“绿色门户”;新种和提升的1000多公里市内道路的绿化则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效益,以绿量大、管养成本低的乔木为主,配以适当的灌、草、花,达到既能绿化道路,又能节约资源的效果。
2011至2013年,中山市财政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融入风水林、一河两岸、古树名木等诸多元素,开展近80个村庄(社区)的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和“秀美村庄”创建活动,促进村容整洁、人居环境的优化,各镇区也纷纷以新举措、新方式不断激发居民植绿、爱绿、护绿热情。
最新的生态效益监测报告显示,中山1.77万亩森林经过三年的改造后,乡土树种占据了优势地位,林木生长更旺盛健康,改造区“冷岛效应”明显,空气清洁度显著提高,森林里的土壤、水质都得到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也日益增加。一个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城市森林体系正在中山逐渐形成。
绿化修身:生态保护人文建设双丰收
既着手于种树,又着眼于树人,通过三年的绿化大提升,中山将“全民修身行动”与“绿化月”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培育市民的绿色意识,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人文建设的双丰收。
每年3月12日至4月12日的“全民修身绿化月”,在中山城乡都会看到热情高涨的人们在积极参与绿化植树、爱绿护绿活动。“植树造林月像慈善万人行一样,成为市民一重要民俗。”薛晓峰说。植树是美化家园的实际行动,同时提升了市民的人文素质和生态素质,达到了修身的目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也因此能够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持久,义务植树不再只是“走过场”。
人和树之间结成对子,进行认种认养认捐,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也以此作为回馈社会的方式,“寄情于林,铭志于树”,各类冠名林和命名林遍地开花。三年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超170万人次,种植大小苗木640余万株,共筹得个人和企业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款项6298万元,充分体现出“全民绿化齐修身,共建和美新家园”的活动宗旨。“通过种植主题林,人与树结对子,赋予树木人文色彩,提升义务植树活动文化思想内涵。”中山市副市长贺振章表示。
在350多处主题林当中,不得不提到异地务工人员种下的“同心林”、“扎根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记录了他们对中山的贡献、扎根中山的美好希望,也标志着新老中山人的融合与互动,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光荣感、参与感就在这挖坑、种树、培土、浇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推荐阅读:
青海西宁:播撒绿色种子 推动森林城市建设 [分页]
今天:讲述绿化改变的生活
“宜居之城”新传:空气质量成引才竞争力
中粤马口铁公司的高级技师任孝军通过人才入户政策,把户口落在了中山。兜兜转转几个城市之后,他最终选择了中山作为结束“漂流”的落脚地。
“像我们这种工作,坦白来说,去哪儿都不愁吃。我来中山也不是很久,但这里的环境非常好,”任孝军说,“环境对于生活品质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中山的空气留住了我。”今年以来,环保部每月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评价,中山交出了一张张“宜居”成绩单:4月份排名全国第十,5月份全国第六,7月份全国第五。在省环保厅首次公布的珠三角9市城市空气综合质量月报中,中山8月份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第二。据悉,今年中山全市投入绿化资金就达11亿元,新建与改造绿地面积63.53万平方米,新种与提升道路绿化329.25公里,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公园半径”新局:登山游园跃升市民休闲方式
每逢周末,住在石岐区莲塘社区的游月妮就会骑摩托车到南区的树木园登山游园,“来健身的人太多了,车位很难找,我们只好骑摩托车来。”她说。在园中会合约好的亲戚朋友,伴着林荫道上细碎的阳光,边锻炼边展开家长里短的闲聊,是她周末的必备节目。
登山健身,已经成为中山老百姓极其主流的一种休闲聚会方式。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投资2155万元建成的树木园,日均登山超过2000人次,节假日突破万人次。近年来,中山市结合三旧改造,围绕丰富现有公园广场、街旁绿地、游园、休闲园的绿化乔木等框架,先后启动金钟山、云梯山等5个森林项目,“公园半径”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今年,该市新建大型绿地公园8个,新建大型绿化广场8个,而市民成为这项绿色空间项目的最大受益人。
“单车岁月”新编:693公里绿道编织低碳大交通
当淡绿色的公共自行车涌现在库充市场、东裕路、新村市场等等那些熟悉的街路时,几乎唤起了库充村人陈永隆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骑车上下班的回忆。
在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荒废二十几年后,公共自行车以短距离交通工具、绿色出行态度结合在一起,成为他的第二辆自行车。现在,每天早上到东裕路租一辆公共自行车,或到中山四路对面的金龙横街与老棋友对上一局,或是到对街的库充市场买上当天的食材,又或是到孙文公园散散心,都是陈永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近年来,积极推行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出行系统,这项工程得到新老中山人一致的好评。目前,中山建成绿道693.2公里,配套公共自行车站点358个,投放9580辆公共自行车供市民使用,并将公共自行车覆盖网络从中心城区全面推向镇区。
明天:绿动中山亮点提前看
1.“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多层次城市森林生态呼之欲出
以“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建设为契机,构建和完善中山市生态安全体系,打造多层次、多色彩、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森林景观、生产湿地景观。该工程包括中心城区增绿添景、道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强森林生态游憩带建设、打造滨水森林生态廊道等项目,小至社区道路,大至城市走廊,全面联动中山社会生活各层面活力推进立体生态建设。
2.森林家园创建工程:让绿意飞进寻常百姓家
森林家园建设范围为中山市市域内的小区、园区、村庄(社区)和部门(含营区、校区、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等)。其中,近期创建森林家园9个,包括中山市纪念中学、市中心小学等,涵盖学校、小区和营区。远期规划根据各区、镇的情况逐步开展创建工作,远期森林家园创建不少于20个,原则上每个镇不少于1个。
3.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全民参与“绿色遗产”大维护
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小组,全面负责对古树名木的管理。规划结合分布较为集中的古树名木,由城市园林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共同建设社区公园,供居民休息、游览。该市已启动古树名木的保护等级与分布通过立法保护、宣传规划、科学研究、养护管理等形式,有计划、有条理地抢救生势衰弱的古树。
4.森林生态游憩带建设工程:近期新增4个“最美森林公园”
在中山市现有森林公园基础上,近期新增4个“最美森林公园”,包括北台森林公园、金钟山森林公园、尖峰山森林公园和田心森林公园,总面积863.1公顷,远期新增3个“最美森林公园”,包括翠亨新区逸仙森林公园、银坑森林公园和丫髻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395.4公顷。至规划期末,中山共有“最美森林公园”10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076.9公顷,占市域国土面积的2.0%。
5.滨水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红树林培育绿动沿海滩涂
滨水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省规划21号生态景观林带(西江)中山段、市规划洪奇沥水道河段生态景观林带和沿海滩涂红树林建设。其中,中山市规划于3-5年内,在华山围至虎池围沿海岸线实施红树林保护和营造恢复。主要于该区域实施抛石促淤蓄泥,形成滩涂。根据现有红树林造林成功经验,选择相对耐水淹、生长快的先锋树种为主,如无瓣海桑、海桑混交林。局部种植如秋茄、桐花树、木榄等红树植物,丰富植物种类。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