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退耕还林“还”来绿色银行

2013年01月04日 10:27三峡宜昌网向晶方

中国园林网1月4日消息:1月3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我市共需退耕还林274.24万亩,工程建设涉及5县3市5区2430个乡镇村。项目规划总投资2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97亿元。

我市从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作以来,至今已有10年,全市有25.4万户83万多人从中受益,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20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705万亩。2000年秭归县在全国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我市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计划175.72万亩,已兑现退耕还林政策14亿元,完成荒山造林投资7305万元。

12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秭归县茅坪镇,沿着宜巴省道直奔兰陵溪小流域。2000年,国家林业局将兰陵溪流域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全国退耕还林科技支撑试验示范点,示范点涉及兰陵溪、中坝子、松树坳3个村,建设规模达到上千公顷。12年过去,作为全国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试点,兰陵溪流域已青山叠翠,过去瘠薄的陡坡耕地,变成了绿色家园。

站上一处观景点,放眼望去,虽寒冬已至,大片茶园仍是满目葱茏。随行的县退耕办工作人员感慨地对记者说:“别看现在这么‘经看’,以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他介绍,2000年以前,由于山高坡陡,地表土层外露,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堪称“一片黄”,农民年收入不足千元。

我们的车随后拐入一条通村水泥路,往半山腰行进。车在中坝子村一组停下,正在路旁劈柴的韩永菊老人,说起退耕还林给大家带来的好处,62岁的她和几位村民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2000年以前主要种包谷和水稻,那时候只要大风一吹,包谷基本上都倒光了,现在种柑橘、茶叶比种包谷还是强多啦。”

这个村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农民种田在地,收获在天,逢下雨是这里坍那里流,自打种上柑橘、茶叶等经济林木后,不光田里的土冲不走了,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好日子。韩永菊说到兴奋处,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屋里靠采茶卖鲜叶,一天能挣两三百块钱呢。”

路旁有一栋三层楼房,如不是挂在大门上的招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国家林业局设在三峡库区唯一的森林生态定位站。长年累月,各路专家紧“盯”在这里,观测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土壤养分的每一点变化,为退耕还林创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高山防护林、中山生态经济林、低山景观林,经过多年建设,兰陵溪整个流域形成了三带格局。监测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一半。示范区内的农民利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柑橘、茶叶、板栗、笋用竹等经济林,亩平收入在3000元以上,并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而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秭归,全县12个乡镇全部参与退耕还林;186个行政村,有180个被工程覆盖。有7万多户实施退耕还林,占农村总户数的八成,退耕农户直接从中受益,户平收入达到6500多元。

采访中记者看到,退耕还林让广大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但村民反映的新烦恼也需引起各方重视:如今种茶叶、柑橘是赚钱一些,但肥料、农药价格的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的花费减少了能放进口袋的纯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如何保住退耕还林的成果也需要研究,由于林木生长缓慢、相对效益较低,少数退耕农户管护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毁林复耕、管护不到位现象。退耕还林重要,保住退耕还林更重要,只有积极培植符合当地实际的后续产业,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才能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推荐阅读:

四川近千万亩坡耕地需退耕还林

宜都红花套镇:退耕还林持续10年绿化生态1万亩

四川:内江市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 小蘑菇种出大天地

四川:新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1.3万亩

(来源:三峡宜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