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8日消息:“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在2007年就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任务。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那么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文明大环境如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又在哪里?提高生态文明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人民网记者就此采访了数位代表委员,让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的“生态文明”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生态文明的自觉首先需要生态文化自觉,特别是执政党的文化自觉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一谈到生态文明,社会与公众的着眼点和敏感度,几乎都聚焦在PM2.5、水污染、植被破坏等方面。实际上,这只是生态文明中生态安全与保护的范畴。生态文明更是一种理念和文化。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批判吸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要靠生态文化引领和支撑。只有生态文化的自觉才能有生态行动的自觉。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起主导作用,所以要首先引导执政党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觉。
“过去一直强调干部群众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同理,只有党政干部的生态文化自觉提高,才能激活和引导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文化自觉。”
郑晓幸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必然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由于涉及面广,落实点多,需要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必然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一些产业转移的主体企业把目光锁定在西部和农村地区。一些地方还在奉行“GDP至上”,只顾招商引资,不顾环境代价。党政领导干部执政一方,责任巨大。如果没有高度的生态文化自觉,发展观、政绩观很容易发生偏差,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句漂亮的口号。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设计和推进约束性指标,郑晓幸认为这种约束力必须像人口控制、土地保护一样严厉,才能效果最大化。
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政府、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
“面对糟糕的环境,所有人必须要有反思意识。大家都在抱怨堵车抱怨雾霾,但经济稍有宽裕就去买车代步;晚上回家恨堵车骂娘,第二天早上照样心安理得开车出门。PM2.5居高不下,殊不知PM2.5高数值最大‘贡献者’正是汽车尾气。很少人想到自己每天的出行方式和PM2.5紧密相关。”
所以说,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
“再拿如今的消费观念说说事,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消费观念的异化。大多数人把衣食住行的高消费作为炫耀资本,住豪宅、吃豪宴、开豪车成为理想生活目标。而生态文明在消费上的正能量,恰恰是引导人们形成节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态习惯。”郑晓幸认为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是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障碍。
如何提高生态文明素质?郑代表认为,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美学等理论;其次动员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各种大众媒体、社会媒体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理论知识普及;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来抓;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还有大力开展和丰富生态艺术创作等办法,陶冶全社会公民具有生态操守,养成生态道德。
郑晓幸认为,如果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造福百姓,让人提升“幸福感”,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在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更加直接有效。说白了,全面建成小康生活,使日子宽宽裕裕,身体健健康康、出行平平安安、生活开开心心,哪一样能离开生态文明?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难消
虽然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非刚刚开始。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表示,我国已经开展了30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但客观上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
究其原因,王毅分析,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但终因发展与环保难以两全,造成了今天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局面。“而且我们在一开始认为的只要转变观念就能取得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想法存在偏差。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我们面临着观念、技术、资金、管理的系统性障碍,要获得双赢是有条件的。”
迄今为止,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及官员的政绩观。王毅说,针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来讲,如果政府仅仅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作为其主要职能,其结果就是“经济与环保难以兼得”,这也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环境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举步维艰,为什么我们并没有从一次次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充分吸取教训。
“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难消。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而且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高速增长下去,目前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真正改变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观的时候了”。王毅表示,政府需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推动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现代生产要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效力。
王毅指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包括考虑资源环境禀赋、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等。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利用特征和污染减排机制,以及加快环保进程的推动力。三是我们在“干中学”所积累的经验、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四是认知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的国际责任和生态价值观。当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采取“走出去”战略的时候,我们必须承担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环境保护的价值绝非我们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几条鱼”或“几只鸟”的灭绝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有生态文明的共同话语,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发展、创新。
推荐阅读:
[分页]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经济与环境需秉承“谁受益,谁承担”原则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使用更文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和粗暴的掠夺?对此,新任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谁受益、谁承担”,真正做到权责统一。坚持“环境成本自付,生态成本分担”的治理原则,由当地企业和政府自己解决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建立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制度,对生态恢复完成情况好、生态效益高、社会受益的企业进行生态治理成本返还,体现奖惩分明的环境保护理念。
在新疆,荒漠区域的露天煤矿开发就面临着严重的环保问题,牛汝极以新疆准东大型露天煤矿为例, 该地区常年多风,经常有7~8级大风,最大可达10级,使准东煤田矿区常年处于扬尘状态。目前收集到的粉尘最大扩散距离达到8~10公里;粉尘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调查中发现矿区周围荒漠植物已濒临死亡,3~5公里以外的植被生长受到抑制。
因此,牛汝极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的督导,企业要注重露天矿山地表覆盖治理,尽快开展堆土场生态恢复工作。建议在规模煤炭开发企业周围规划建设腐植酸厂,消化吸收遗弃的风化煤,利用腐植酸直接影响土壤团粒形成和发育的特点,增加土壤有机质。建立煤炭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坚持“环境成本自付,生态成本分担”的治理原则,体现奖惩分明的环境保护理念。希望各级政府对露天煤炭的开发要依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还要加强监管,严把准入关,从项目的招投标开始,就要严格制定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绝对不能在出现“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处罚力度,将企业的违法成本提高到能使其“倾家荡产”的地步。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全国约8%的地区制造了超30%的大气污染物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雾霾天气最为集中的三大地区。为什么是这三个地区?从下面的这一组数据里,我们或许会瞧出一些端倪: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三大地区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8%,然而,这里却消耗了全国约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生产了约55%的钢铁,40%的水泥;制造了约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
记者在与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委员的交谈中,她连续用了三个“太集中”,来表达她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急切心情,“这些地区的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是其他地区的五倍以上”。这些污染物就是PM2.5的主要来源。
蔡玲表示,大气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三十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积累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和布局不合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至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
蔡玲说,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讲,已经到了特别需要关注的时候,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下,我们要借此机会把“转方式、调结构”落到实处。
对此,民建中央在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中,给出了六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将治理的目标级别从PM10提高到PM2.5,并制定空气污染应急预案;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利用倒逼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产能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污染,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基金,鼓励使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低排放汽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力度,监测数据及时披露。
其中,就减少交通污染方面,蔡玲还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建议:要发展“方便且大家愿意乘坐”的公共交通,才能真正降低自驾车出行的频率。首先要降低公共交通的票价,目前除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收费普遍偏高;其次要发展微公交,实现地铁、公交车站、居民区的无缝连接;此外还要合理提高城市主要区域的停车收费,利用该部分收益设立“公交基金”来反哺低价公交。“只有公交出行让大家感觉到比开车更方便、更实惠了,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出行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北方冬季采暖应采取“读表”收费
两会期间,记者在梳理民主党派的提案时发现,有超过40份提案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其中仅关于治理雾霾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就有5份。而来自民建界别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委员,将他的目光落在了更加具体的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收费方式改革上。
那么,如何通过价格杠杆来减少冬季取暖所造成的热能浪费,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呢?白重恩介绍,目前我们的取暖是按房屋面积来收费的,不管你住不住、用不用这个标准就在那里,人们没有意识、没有途径、也没有必要去减少取暖量。如果我们将收费改为按照热能的使用量来计费的话,就像现在的用电、用水等采用“读表”计费,就能以此来激励大家主动去节约热能的使用。这一点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
如果实现了按热能使用量来计费的话,到底能节约多少能源呢?白重恩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一般每户一天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家里是没有人的(以8小时工作/学习制计算,且不计算路上所耗时间),那么在这个8小时里面,我们将采暖的温度降低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每天至少能减少20%以上的热能消耗。其实,很多家庭每天没人的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如果加上一些长期空置的房子,对热能的节约远远不止这20%,于此相对的燃煤消耗、污染物的排放也会大幅减少。
此外,由于热能实现了以使用量来计费,还会驱动很多家庭在装修的时候,更注重使用环保保温材料进一步的降低热能的消耗;而一些供暖过剩的单位,也会开始注意将室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白委员说,有了价格机制之后,肯定会引导人们朝更加节约的方向发展。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