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1日消息:相对其他艺术门类,近些年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雕塑学生在毕业之后转行不再做雕塑,为了支持青年雕塑家的发展,中国雕塑学会自2009年开始了“青年推广计划”,为50多位青年雕塑家提供了展览机会。6月16日,青年推广计划第二阶段也将在798拉开序幕,雅昌艺术网对青年雕塑家陈融进行了专访,他2010年从川美毕业,也参加了青年推广计划第一阶段的展览,藉由他了解目前青年雕塑家的创作、生活现状。
聊《岁月如歌》和《消失》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你这次有两件作品参展,一件是《岁月如歌》,另一件是《消失》,你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吗?
陈融:《岁月如歌》的创作背景是,现在很多作品强调观念,现在很少人来关注美学上的东西,这件作品我就是将美学作为出发点,首先它好不好看,美不美;其次,材料用的是木头,采用做旧的手法,希望让现在的城市人了解中国古代传承上的一种工艺,榫卯结构是中国很智慧的传统,现在越来越少了。
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些小插曲,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断层,很多木工只会操作现代机器,会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边远地区的农村才能找到。
榫卯本身都有一定的构成性,再结合雕塑形式,构成的雕塑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其次,作品以牛马为原型,也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取的,使用牛和马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农业文明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历史推动者,所以以牛和马作为载体来表达。
这就是一个大概的初步想法,实际上在传承一个文化,从美学角度把它展现在一个现代视野里,让现代人去反思这个东西为什么没有了,其实这些东西还是很宝贵的。
雅昌艺术网:《消失》这件作品呢?
陈融:《消失》是另外一个系列中的作品,它以人物为主,也是从文化层面上面考虑,现在的年前人与传统有一定的断层,像我这样80后,对历史的判断多基于书本、电视剧、媒体等。
这件作品大致反映的是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的那一瞬间,想表达的是他内心的思想斗争,他身后有一把椅子,代表了他的皇位,背离被表示一种离开。他的脚、手都是很紧张地绷着,在做一种挣扎,放弃自己的皇位。同时放弃也意味着他要面对一种新生,后面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新的开始。
实际上是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他当时的一种心态。
雅昌艺术网:在你的作品中好像特别关注文化断层的现象?
陈融:包括我做的《岁月如歌》系列也是一样,大致原形用牛、马,把这些原形恢复到汉代时代的形状,因为我认为中国古代雕塑精品在于唐和汉这两个时期,所以这两个时期作为一个雕塑工作者而言,是很有必要去研究的。
雕塑开始走上正轨
雅昌艺术网:这两件作品是你近期创作的,那从2010年毕业到现在,你感觉雕塑界有什么变化?
陈融:现实情况是,雕塑相对于油画等市场来说,成熟得比较晚,我跟其他老师也也谈过这个问题,具有相同名气的雕塑家和油画家的市场差异很大,成熟的油画家作品可以卖到百万或更多,跟年轻油画家的价格差距很大;但是成熟的雕塑家家和新生代的价差会不是很明显,成熟的几十万,年轻的几万或十几万。
从08年金融危机以后,整个艺术市场趋于冷静,对雕塑界来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算是比较稳当地往前在走,还没形成过多的泡沫,这是我的一个观察。从07、08年慢慢走过来,不断地有一些新的展览,包括中国雕塑学会、各个画廊机构都会重视雕塑方面的存在,因为毕竟雕塑属于一个弱者。同时大众对雕塑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一般会把雕塑理解成工艺品,雕塑家被理解成工匠;而在国外雕塑是非常重要的艺术门类,甚至高于油画。当然这种现象也正在慢慢地转变,我的感觉是在稳中往前走。
推荐阅读:
[分页]
按自己节奏创作 青推计划提供信心
雅昌艺术网:你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
陈融:实际上我《岁月如歌之一》是在2009年,当时我还在上学,后来参加了全国美展,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肯定,之后就把这个系列延续下来。
我2010年毕业,当时的艺术市场相对于06、07年时是比较冷的,当时我的作品也有部分销售,还算是比较不错,能够坚持下来创作。
这两年在中国雕塑学会在做“青年推广计划”,第一阶段推广了70名青年艺术家,第二阶段是主推10个人,我相当于也在配合雕塑学会的一些工作。
画廊相对于市场高潮时变得非常谨慎,对于雕塑艺术家现在不是很敢去做,稍微偏冷一点。我现在跟画廊没有签约,更多地是展览合作。
雅昌艺术网:你最早也参加了“青年推广计划”,它对你来说有什么影响?
陈融:我感觉它最大的意义是在于,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有信心继续在雕塑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创作雕塑的成本太高,第一,创作雕塑必须要有工作室;第二,也需要高昂的材料费、制作费,成本高、周期长,所以一些年轻艺术家是很难维持下来的。
青年推广计划退出后,陆续推出了一些年轻雕塑家,可能来自各个美院,让他们能够有展示的机会,对于他们的信心是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和支持,让这些人能够继续地在这条路往下走。
雅昌艺术网:你现在创作重心配合雕塑学会,还是其他,怎么分配?
陈融:做东西肯定是做自己的东西,不是我们配合雕塑学会,是他们配合我们,我们有了一定新的作品,他们会安排一些新的展览,比如去年的群展、今年跟其他画廊的一些合作。
现在有一些国外的联系,上海城市雕塑研究所所长那边在国外有画廊,现在还在筹备的阶段,可能接下来有一个海域展览的计划。
雅昌艺术网:你刚才提到工作室,你的工作室在哪儿?
陈融:我的工作室自毕业到现在一直没变,在四川美术学院旁边的黄桷平艺术区,大约有八十多平米。我现在生活跟工作都在重庆。
十八个同学仅有一两个从事创作
雅昌艺术网:据你了解,跟你同时毕业的同学的状况是怎样的?
陈融:现在看来,我感觉我还是挺幸运的,已经算是有自己的工作室,还能在做这个事情。跟我同时毕业的同学60%、70%已经不再从事雕塑,部分从事一些设计或其他事情。
在从事雕塑的人中,有一部分专门做雕塑工程,就是所谓的“行活”。依靠雕塑创作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也只有一两个,我们班有18个人。
雅昌艺术网:其他学校的情况也类似这样?
陈融:去年去韩国做展览,从八大美院里边挑了十个人过去,包括中国美院、广州美院等的青年雕塑家,我们也交流过这个问题,现在包括北京、杭州、广州、四川等地的情况都差不多。
面对市场 我选择专业
雅昌艺术网:如果有人对你的创作提出建议,你会怎么看待?
陈融:其实我都会听的。在读书的阶段,包括同学、老师在作品上有一定的交流,而且是能够直接把这些话给说出来的,学生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可能一些年轻老师也会听学生的意见。所以我们学生阶段就会养成这个习惯,如果是有人提出来,不管是圈内圈外的人都会听一下,停下来以后会自己去思考,再去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一些信息,没有用的信息就pass掉。
雅昌艺术网:这些意见中如果是市场人士给你提出意见,在你的创作中怎么来考虑?
陈融:我确实碰到过类似问题,比如说我现在做的东西,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比较抽象的,我与行内人士包括雕塑学会曾成钢、殷双喜在交流时,他们希望我能够往更抽象的方面发展,因为抽象雕塑在中国还没有发展。但现在中国雕塑会有一些既定的观念,对新鲜事物可能会产生排斥,老一辈希望年轻雕塑家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现在的市场人士会直接向我提出你的东西如果能够具象一点更好,这个东西是相当矛盾的。在我能够维持做下去的方面还是往自己的专业方面发展,做自己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另外,雕塑本身具有复制的特性,目前在数量方面有共识吗?
陈融:国际标准是十件,但是国内一般会认为八件,我现在分两种一种是五件,一种是八件的,如果一件作品自己特别喜欢的话会有五件。
雅昌艺术网:如果你在复制作品是怎么来操作的呢?
陈融:我的东西算是比较特别的,严格意义上能够完完全全地复制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木头的选材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考究,基本上还是要亲历亲为。所以做东西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国外亲历亲为 国内代工
雅昌艺术网:雕塑其实也是一种世界语言,对国外雕塑家创作的情况你了解吗?有什么不同?
陈融:其实国外艺术家创作我们还是比较了解的,之前在国外也参加过一些国外艺术家的工作室,跟他们有过交流。不同确实存在,首先,他们创作肯定是亲力亲为,自己做,不管雕塑大小,在国内会有翻制工人、石匠配合艺术家来创作,包括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助手。目前,在国内向京是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没有助手。
其次,国外雕塑家包括欧洲的艺术家的处境非常窘困。国内的艺术家大多都有自己工作室,但欧洲现在密度太高,年轻艺术家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他们来国内交流时非常羡慕我们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即便是再简陋的工作室。
其他方面跟我们类似,我们所面临的状态国外也有,包括年轻毕业的艺术家也会面临到生存问题,也会面临到转行或者是把自己的创作作为自己的一个业余生活来维持下去,只是说他们更独立。
雅昌艺术网:刚才提到国际标准复制是十件,国内是八件或者还有五件的,这次雕塑学会跟雅昌合作雕塑认证,作为一个雕塑家你持什么态度?
陈融:雕塑认证能够让雕塑市场更规范化、体系化,肯定是往好的方面在发展,因为国内知识产权保障确实不如国外法制那么健全,都需要一些像雅昌、雕塑学会的机构发起这样一些活动,把整个市场往良性方面去发展。
之前四川美院黄桷平艺术区也会有一些民间机构向政府提出对艺术区里边的艺术家做知识产权的保障,基本上这些东西走到一半都会夭折。肯定有一定的阻力,包括艺术家或者是机构往这方面去发展的意识是有的,也一直在推动,虽然也有失败的案例,但这个事情本身是积极的,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推荐阅读: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