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蒙古的沙尘天气为何少了?

2013年06月08日 09:57内蒙古日报

中国园林网6月8日消息:统计内蒙古2000-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平均每年为八点四次,比历史平均少零点七次。截至目前,今年全区范围内沙尘暴只出现二次,分别是2月27-28日和3月9日,去年同期则是六次,2011年是十次,2010年是十三次。无论是次数、规模或危害程度今年均明显减少。  

【前言】  

每到沙尘肆虐的春天,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都会成全国的话题中心。  

可今年5月过去了,不少人都在惊讶:“今年的沙尘天气好像少了许多?”   

去年冬天才从武汉回到包头的林楠,提及揪心的沙尘暴,也说今年并没有像他记忆里的那样发作。“以往沙尘暴来的时候,大风裹挟着尘土,根本没办法大口喘气,我有一同学就因为沙尘暴患了过敏性哮喘。”在他的印象里,包头的春天并不全像书里描绘的那样百花齐放,绿树成荫,“沙尘暴一来,简直是‘尘土为云蔽日光,满城尽带黄金甲’,瞬间秒杀一切”。在博客里他用这样的话来戏谑天气。  

在武汉上学时,别人和他聊起内蒙古总会惊叹的说“大草原吧”,他看着对方向往的目光不知如何接话,他知道,荒漠化已经让草原变的越来越少。他当时有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期待家乡环境能变得更好些。  

但毕业回到包头后,他有了新的发现,“今年的沙尘暴比以前少了,有几次扬沙,可一会儿就停了。”最近他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了张包头劳动公园碧湖蓝天的照片,上面标着“包头的沙尘暴少了,这才是春天。”   

那么,内蒙古的沙尘天气为什么会少了呢?  

【专家分析】  

沙尘暴整体减少  

“自治区所处的中纬度是盛行西风的地带,也是极锋活跃的地带,在冬春季节易有大风天气出现。由于内蒙古大部地区干燥少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一旦有大风,极易形成沙尘天气。”内蒙古气象局气候诊断室主任邸瑞琦解释内蒙古高发沙尘暴的原因。“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趋势为东部少、西部多,南部少、北部多,特别是阿拉善盟到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到锡林郭勒盟西部这两个地区是内蒙古的沙尘中心,往年平均发生沙尘暴10~25天。”   

然而,这一情况正在得到逐步改善,统计数据印证了生态环境的好转。  

“统计内蒙古2000-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平均每年为8.4次,比历史平均少0.7次。截至目前,今年全区范围内沙尘暴只出现2次,分别是2月27-28日和3月9日,去年同期则是6次,2011年是10次,2010年是13次。无论是次数、规模或危害程度今年均明显减少。”邸瑞琦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分析图对记者说。  

据资料显示,从全国来看,我国沙尘暴呈现波浪式递减趋势,特别是近10多年来,长期肆虐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处于近50年来较低水平。2012年春季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仅有2.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  

内蒙古气象局出具的资料也表明,自治区的沙尘天气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次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60年代和70年代略有上升,80~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尽管从1998年开始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所增加,但是,过去40年的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  

植被覆盖增加是主因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长李青丰认为近年沙尘暴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年雨水较多,尤其今年入春以来,雨雪天气不断,气候条件好于往期。同时,近几年政府主导的畜牧方式转变,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使得植被明显改善,尤其像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等地的大面积草原恢复特别明显。”   

近年来,按照建设中国北方最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内蒙古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全区90%的旗县。“十一五”时期,内蒙古5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000多万亩,6000万亩农田和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得到林网保护。  

与此同时,建立起了官员防沙治沙政绩考核制度,实施围封转移、舍饲禁牧等措施。实行“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力量以家庭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加快沙区的荒漠化治理。  

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2009年5年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沙化土地净减少443平方公里,减少0.45%,流动沙丘(地)减少925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714平方公里。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局局长董建林介绍,目前自治区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的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  

【盟市印象】  

防沙治沙持续发力  

●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京津风沙源之一,备受关注。锡盟为改善当地生态状况,通过划分"四区、六带、十四基点"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使得全盟生态环境近年整体上有所改善,尤其是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进行打草、采种、采条利用,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面积减少了460万亩,长420公里平均宽3公里总面积183万亩横跨5个旗县的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向东南扩展,‘花园沙漠’逐步再现浑善达克。”锡林郭勒盟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  

●鄂尔多斯市经过多年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从2005到2009年,森林覆盖率由16.24%提高到22.21%。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沙害基本消失;库布齐沙漠治理率达到23%,沙漠趋于稳定;入黄泥沙年均减少1000万吨。  

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正实现“全面逆转”,整体生态环境实现由“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到“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历史性转变,区域性气候正在形成。  

“截至2012年底,东胜区森林覆盖率达34.94,2012年东胜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341天。”东胜区林业局副局长李海平介绍。  

●作为沙尘暴重灾区的阿拉善盟,经过近10年防沙治沙攻坚战中,正在逐步淡出沙尘暴发源地行列。  

据权威部门监测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沙漠化年扩展速度已由5年前的1000平方公里减缓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较之过去减缓了64.7%;沙尘暴由2001年发生27次递减到目前每年的3到4次;全盟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9%提高到现在的4.1%,禁牧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5%-15%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  

今年4月,阿拉善到处可见植树造林的场面,“阿拉善盟通过植树造林和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全盟森林面积增加了405万亩,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黄沙,现在已经长满了植被。”阿拉善盟林业局总工程师乔永祥指着一片茂密的沙生灌木林对记者说。“今年阿拉善在重点加强2280万亩公益林保护管理的同时,将完成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60万亩,同时义务植树95万株。”   

●作为传统牧区的包头市达茂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连年的超载放牧和无节制的开垦,草原生态迅速恶化,每年一到春秋两季,黄沙漫天。从2008年起,达茂旗开始对牧区2357万亩草场实施全面禁牧。决心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草场上的牧民全部转移出来,用10年时间实现草原的自我修复。  

达茂旗实施禁牧5年来,草场植被恢复明显。据草原监测部门监测,2012年全旗不同类型的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27%,草群平均高度为26.5厘米。草群高度、植被盖度及产草量较禁牧前都有显著提高。  

达茂旗牧民贺喜格谈到当初搬迁时的感受,“对牧民而言,草场就像母亲一样不能割舍。然而,为了草原的生生不息,我们必须放弃多年的习惯,尝试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生态改善是实实在在的,小时候才能见到的的蒙古野驴、盘羊等野生动物又回到了这片久别的草原。”   

【专家建言】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防治荒漠化行动,全国通过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正在大规模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的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承包期长达70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绿化国土的积极性。  

据统计,自治区现有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超过1300户;从事治沙产业的企业有3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自治区林业厅巡视员李树平说:“我们还探索出将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农村扶贫相结合的路子,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可持续利用沙区资源,促进绿色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011年,自治区林沙产业总产值达218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收入390元。“造成沙尘暴的天气过程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地面的沙化过程则可以通过改善人类活动加以控制,减少沙尘物质供给,减轻其危害。”许多专家认为。  

业内人士针对防沙治沙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组织实施上要统筹安排,协调治理,妥善处理林农、林牧、林水的关系;二是在荒漠化研究上,要突破学科、技术层面的限制,集合经济学、人口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综合研究,联合攻关。  

李青丰所长指出,要警惕防沙治沙就是造林的误区,“林带只是防治沙尘暴的一个措施,但并不合适所有地区,应从气候承载力出发,沙地的气候生态环境能支撑什么就支撑什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他认为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另一种解读。李青丰还建议应该加大政策性导向,通过政府调控,引导扶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防沙治沙中,发展当地经济,减轻土地压力。  

【期待】  

前些天,林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包头市石拐区。沿路他发现小时候记忆里,光秃秃石头裸露的大青山现在完全变了样,包石公路两侧全部栽种着整齐的油松。  

常年在石拐区从事绿化工程作业的杨金坡对此深有感触:“我在这里从事绿化工作10多年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亲眼看的见。每当看见自己种的树茁壮成长为家乡添绿时,那种自豪感是说不出来的。”   

据石拐林业局介绍,2008年至2012年,石拐区完成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大青山南坡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4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8.9%增长到如今的32%,位居包头市第一。  

林楠爬上了石拐区五当沟的山,从这里他能看到石拐的全景,只见成片的绿树使这个不大的山城变得郁郁葱葱。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也都是绿色盈盈。  

家乡变了,但他希望变得更美……

推荐阅读:

甘肃:民勤县利用“方围脖”为沙漠添绿

上海:绿化市容热线开展绿色护考行动

安徽:池州追寻森林梦想 演绎绿色传奇

伦敦圣约翰公园池塘水草泛滥成绿色

(来源:内蒙古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