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讨

2013年07月17日 11:34云南日报

生物多样性 山地生态系统 植物研究所 玉龙雪山

壮美的玉龙雪山

中国园林网7月17日消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究竟有何关联?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又有何影响?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走什么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项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能只关注到保护区,还应关注到保护区外。同时,还应考虑到民族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途径。

  15年研究三大典型区域

  云南多山,无论是连绵起伏还是一山巍峨,不同的海拔独特的气候,带来了云南山地别具一格的生态系统。云南人爱山,只知大山蕴藏财富给当地人带来一年四季的收获,却没有人去探究:这些山地予以我们生活的深意。如果这些山地生态系统遭到毁坏,如果山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日渐消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这些普通人关注的“细微末节”,在科学家看来,却是大有深意的话题。

  15年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许建初研究员便将目光投注到了山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上。他带领其团队,以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关系这一核心为研究目标,通过探索关键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揭示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从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阐明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5年来,研究团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和关键科学问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系,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手段综合开展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基于各种环境因子、专家知识体系、气候情景模式以及多尺度的山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响应模型。完成了青藏高原、滇西北、滇南西双版纳3个典型区域的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评估,初步探讨了当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机制。评估发现了西南山区的气候变化沿海拔高度升温显著的规律。总结了全球森林转型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规律值。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途径: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机制应当考虑到民族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现中的有趣现象

  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建初团队取得了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包括揭示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对区域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影响的级联效应及其反馈和适应机制、率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不同途径和森林转型模式、阐明了生物多样性变化与水电站开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和粮食安全需求、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等。而这些发现不仅与气候息息相关,还与山地生态多样性保护密切相联。
从这些科学发现中得出的结论,在普通人看来有有趣的所在也有沉重的现象。有趣的是:在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的影响方式后,团队首先发现了冬季的升温可能会使冬季休眠植物所需的低温满足时间推迟,从而导致草原返青期推后等生态现象。植物,尤其是高原植物对气候响应方式很复杂。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现有植被可能不再是该气候下的顶级植被,或许有更适合该环境的植被代替现有植被。

  沉重的是:亚洲印度河、长江、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以及阿姆河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将有可能大幅度减少。作为亚洲的水塔,青藏高原使地球上大约22%的人口的生命得以延续。气候变暖后的冰川融化使下游短期水量增加,但是长期缺水特别是枯水期水资源利用矛盾更加突出。同时,项目组还利用生态系统框架和遥感手段全面分析了湄公河地区橡胶种植等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森林的消长都有其自身的轨迹。在分析了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后,项目组提出,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主要是指由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引起而对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自然保护产生影响的各种物理和人为因素。滇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也具有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东南亚山区发生的橡胶种植无序扩张正在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多手段探讨山地生态多样性保护途径

  多种研究手段、多项目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南山区生物多样提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保护之路。

  专家提出,西南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应只是单一地只关注自然保护区,还应同样关注保护区外多样和多功能生态景观的保护。许建初研究员说:我国西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下已经遭到砍伐、演替更新、利用、再经营和再利用的交替过程。从自然更新到人类辅助更新的民族传统实践,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期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早已把自然生态系统烙上人类的足迹和文化的属性。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以生态功能区和民族社区共为主体。研究在比较了西南民族地区,包括藏族、彝族、哈尼族和纳西族等民族世界观和宗教文化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朴素的生态学观念后,指出民族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管理决策、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必须更多地因地制宜,考虑当地民族文化信仰,运用传统组织制度,资源权属保障,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因此,项目组提出了为地方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土地和林地的权属保障,乡规民约和地方性法规,社区教育和宣传,生态补偿和保护成果利益的分享是实现有效保护的有效措施。

推荐阅读:

科研动态:玉龙雪山建成生物多样性垂直样带

两岸学者热议生物多样性与美丽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 请先管住虚荣心【评论】

关注5.22:全球生物多样性总体下降

(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