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庙
中国园林网10月27日消息:在广大乡村,古建筑、古壁画遗珠众多,其中不乏珍品,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和维修,这些散落各地的好东西正在土崩瓦解。日前,刚刚成立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的发起人们便组织了一场“寻访之旅”。
在为期三天的寻访中,记者随行深入太原市周边数个村庄,看见一座又一座房倒屋塌的古庙,肆意切割被盗的古壁画,有些甚至还挂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当记者听到守候古庙的老村民们指着眼前的断壁残垣诉说着记忆深处热闹非凡的往事时,终于了解,他们守候的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美好人生。
一众古建筑的落魄
榆次县、祁县、清徐县、繁峙县、阳曲县……本次寻访之旅的车轮遍及太原周边数个县城和乡村。此次寻访之旅走访的大多是各个村子里的古庙,这些古庙地理位置极佳,而珍贵的古壁画就在庙宇的墙上,平时大门紧锁,钥匙由村里的一位老者保管,老人在家方可进入。
令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阳曲县北郁利村的佛堂寺,佛堂寺的围墙塌得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处,正殿的大门上还挂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也正是由于这个身份,去年陕西省文物局才出资修缮了正殿的屋顶,替换下来的瓦片还整齐地摆在殿门口。
推门进入,眼前的壁画让大家惊呆了。三面墙画满了精彩绝伦的壁画,生产队时期被刷了白灰,现在白灰逐渐脱落,露出了里面的壁画,画工之精细令人咋舌,“放眼全国,这么精美的水陆画也是非常少有的,幸好修了屋顶,不然一个雨季过去,这些可能就模糊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发起人之一、“塔坚强”发现者唐大华告诉记者,“但除此之外,寺内其他建筑都没得到修缮,塌得比较惨。”
另外,后面的关帝殿里面也是画满了壁画,画的都是有关关羽的故事,但这个殿大门和屋顶都已经部分塌方,不用开门,甚至就能从塌方的镂空处看到里面的壁画,画工一样精美,“这片庙是明代的建筑,里面的画是清代画上去的,距今历史悠久,要放在其他文物资源弱的省,恐怕早就成了国保了。”
看到一众人到访,村里的几位老村民赶来看热闹,一位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的村民告诉到来的人们:“这里以前,庙会时站满了驴、马、牛,现在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没了啊。”说完,转身走开。
寻访的第二天,记者随行来到繁峙县看到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天齐庙,踏入该庙,映入眼帘的就是“天齐庙”的牌坊,但“天”字已经不知去向。由于年久失修,该庙的配殿也是濒临倒塌,85岁的村民马治修每天住在里面,守候着这座古庙30多年。古庙的正殿里也有精美的壁画,“这些画,不仅画工精美,其保存之完整也是非常之少。”唐大华说。
天齐庙由一个主殿和两个配殿组成,三殿均有壁画,主殿上有宽4米,高3米的壁画,面积约50~60平方米。“这是明代的12个仕女图,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大华说着带记者参观了两个配殿的壁画。记者从正殿门前立着的石碑了解到,这座庙在嘉靖年间被修缮过,“这座庙村里人集资修过几次,但也都是稍微补补。”顺着马治修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了一块功德碑,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记录。
[分页]
10月20日,唐大华带领记者来到了一个村子的一片柏树林前,“前面就是这次寻访的最大的奇观了,一会儿要到的那个庙里你可以看到古壁画被盗的痕迹。”唐大华说着带领记者穿过树林,来到了此次寻访的最后一座古庙。
这座古庙的周围空空如也,紧邻正殿的是一个偏殿以及一座戏台,围墙已经千疮百孔,这座庙无人看守,推门便进,“奇观”果然出现了,墙上的古壁画被盗贼整个割走,但里面居然还有一层,有的甚至是两三层的壁画,“这些都是明清的壁画,越里层的壁画年代越久远,价值也越大,不然盗文物的也不会来了。”唐大华叹息着,“但现在村里的人少了,庙也就荒了,这庙甚至不锁,由它自生自灭,由于庙的失修,壁画也在一点点被雨水冲刷得越来越模糊了。”
当然,此行记者也看到一些翻修一新的古庙,“因为村里人自己募款修古庙,就是要里外全新,壁画都要重新描一遍,甚至重新画。”唐大华苦笑着说,“这显然也不是好的保护古建筑、古壁画的方法。”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报告显示,山西古建遗存共有2.8万处,其中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存量占全国的75%以上,是唯一保存了从唐至清完整建筑体系的省份,“但这庞大的古建群却因为修缮维护费用吃紧而正在渐渐消失。”唐大华说。
根据山西省文物局发布的资料,这些古建的7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至今还有不少乡村古建筑、古壁画荒置,亟须动员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留住中国传统文明的余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基金成立后要从山西开始走起的原因,这次寻访你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唐大华说。
一只新基金的努力
实际上,山东文物爱好者唐大华此前已经来过山西超过20次,累计行走2万多公里,寻访的古建超过400处,其中半数以上处于完全失修状态,“但让我高兴的是,我通过微博和媒体力量发布出来的失修古建中,已经有16座得到修缮且完工,还有六七处已经有了修缮措施。”唐大华说,“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动力,哪怕有一处得到修缮,过几年我再来回访的时候,也会心存感动。”
失修古建筑众多,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唐大华想到了基金。2012年,在一场活动中,唐大华第一次与邓飞认识,两人一拍即合,成立公募基金一事终于提上日程。“邓飞‘免费午餐’的公益模式和我的想法差不多,都是全民公益模式,用闲散的力量来拯救乡村的古建。”唐大华告诉记者,除了邓飞的加盟外,《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也加入了进来,“至此,我们也有了舆论的阵地。”
去年年底,唐大华经过跟家人商量,卖掉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电脑公司,来到了北京,“我有一定的基础,两三年不挣钱也饿不着,所以我决定专心把基金做起来。”
经过四个多月的攻坚准备,挂靠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下面的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终于在四月份正式成立,“这是一只公募基金,成立到现在募集的资金很少,大概十万左右,到现在一分钱还没有动。”唐大华告诉记者,“现在只有我一个不领工资的全职志愿者在做,另外还有两个兼职志愿者帮忙,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在南方再成立一个办公室,这样南北同时工作,更有效率。”
关于未来资金的使用上,唐大华坦言还没有太细致的规划,“我们未来会在具体的古建修缮项目上提供一些资金支持,但是我们应该会在舆论呼吁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的努力。”唐大华说,“首先,应该通过将古建保护现状展示出来,使得政府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保护,另外,我们也希望能集合民间的力量,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公众的关注,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确实在不断增加:“我们现在也在计划启动数字化的工作,先把这些东西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也在寻求各种保护办法,留住这些老建筑、古壁画。”
2013年10月,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下发通知,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全省五年立法规划项目,采取资源投资保护、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
“类似的省级立法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也表明了山西省各级政府正在正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我想这也是我们活动效果的体现。”唐大华说,“我们当然不希望一直采取倒逼政府的模式来保护古建,如果未来通过努力,我们可以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又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阅读:
(来源: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