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生态红利”催生“生态自觉”

2014年01月15日 09:57新华网刘茁卉 张乐

中国园林网1月15日消息:乡土味十足的山林、旧民宅改造的房间,清新怡人的空气……浙江德清莫干山脚下,过去名不见经传的紫岭村,如今却是远近闻名的高端民宿集聚地。

紫岭村的变迁,只是浙江湖州近年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一度饱受环境污染之痛的湖州市,近年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探索和环境整治力度,“生态红利”逐步显现,“生态自觉”深入人心。

从“守山就是受穷”到不出家门赚大钱

在紫岭村,一个名叫“裸心谷”的高端民宿深受外国人士和都市白领的青睐。虽然人均消费在2200元以上,可这个以回归自然为卖点的“洋家乐”,入住率却常年保持在80%以上。

平时司空见惯的山林和再普通不过的民居,经老外一包装,竟然如此“值钱”,这让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感到诧异。“这个价格,一半卖的是环境,另一半卖的是服务。”德清县委书记张晓强说。统计显示,10多个国家的投资者共在紫岭村及其周边建了42家“洋家乐”,仅去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万人次。实现经济总收入7500万元,实现税收近800万元。

筏头乡后坞村人项亚明回忆,当时乡里关闭了44家竹拉丝企业和一家效益很好的笋罐头厂,自己很不理解。如今,出租自有房屋,一家三口在“洋家乐”打工,自己种的蔬菜、茶叶还能卖给“洋家乐”和游客。“全家一年收入近20万元,比过去打工赚得多多了!”项亚明算下来喜滋滋的。

好生态给湖州带来的“红利”远不止此。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在太湖频遭蓝藻困扰之时,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却常年保证饮用水源地Ⅱ级水体。

铁腕整治实现凤凰涅槃

在此之前,湖州曾走过一段弯路。

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占湖州工业增加值的5%-7%,但对污染排放的“贡献”最高可达70%。2004年和2011年,湖州长兴和德清两地蓄电池生产企业的不规范排放导致周边村民血铅超标,并引发群体性事件。

湖州是长三角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地,开山取石不仅让山体伤痕累累,还导致河道浑浊,空气污染。湖州市环保局局长朱鸿说,清洗石料导致淤泥沉积,河床在35年内抬高了2米,仅5条主河道的清淤成本就需3亿多元。

“老板发财,百姓遭殃,政府买单。”无节制的排污一度导致当地生态恶化,民怨沸腾。痛定思痛,湖州市下决心对环境进行铁腕整治。

关停“产业低端、产品低价、增长低效”的落后产能。湖州市经信委能源处邵剑平介绍,在对六大高能耗重污染行业进行落后产能淘汰基础上,去年湖州又针对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行业的243家企业开展了整治提升工作,并关停淘汰企业73家。为减少空气和水质污染,湖州对石材企业实施了关停、压缩产能和限采等措施,仅长兴县一地就关闭了343家石粉企业。通过整治,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日均浓度分别比整治前下降了59.4%和57.1%。

提升产业档次,实现转型升级。竹业大县安吉采用高新技术,将竹子的利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100%,以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20%的竹产值。2005年以来,长兴县先后两次对蓄电池行业进行集中整治。严格的污染零排放制度使昔日的“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一跃变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

大力治水,责任到人。投入400亿元用于实施骨干河道生态整治、城乡河道生态修复、太湖水源生态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四大水生态工程。每位领导干部担任一条河流的河长,对管辖区域内的水质负总责。如今,湖州所有河流在流入太湖时均达到Ⅱ类或Ⅲ类水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环境的精心呵护使得湖州的“生态红利”逐年显现,而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又进一步催生了百姓的“生态自觉”。

在孕育了全国第一个“洋家乐”集群的筏头乡,村民们不仅自觉保护环境,还向游客们发出征集令如果在山里捡到3个以上烟头给予重奖。昔日受血铅事件波及一度陷入发展困境的天能集团,不仅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和全部污水的循环再利用,还花巨资建起生产线,专门用于废旧铅酸电池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壮大了,应该反哺社会,为保护环境做更多事。”董事长张天任介绍,仅这条生产线每年就可无害化回收和处理40多万吨废铅蓄电池。

湖州还探索实施“考绿不考工”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取消部分地区工业考核指标,加大森林覆盖率等绿色GDP考核比例。

最早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德清县,由县财政转移支付给禁止发展工业地区农民的人均补偿费用,13年来由1.9万人扩大到了3.15万人,生态补偿款人均翻了一番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市委书记马以说:“如今,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

推荐阅读:

陕西:大保当镇认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辽宁: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闯出新路

生态文明:在改革节点上布局

江苏:镇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议案露真容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