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生态补偿会不会成为今年两会热词?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第一天,《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15份涉林提案中发现,有4份提案呼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也表示,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进程,以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为他人作嫁衣该得回报
“我来自三峡库区,国家将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一些区(县)不得不放弃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的引进。”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说。
三峡库区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专家估算,三峡库区的森林生态价值每年贡献在1000亿元以上。
“国家要生态,但是对于农民来讲,他的首要需求是填饱肚子,要的是票子。为了保持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当地农民作出了牺牲,对他们进行补偿责无旁贷。”张洪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李仁真今年提案呼吁尽快完善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制度。
“南水北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但调水使上游水位下降,汉江流域面临生态失衡的危险,理应对我们作出补偿。”李仁真说。
上游山清水秀,当地的老百姓却因“无工不富”依然贫穷,这种“保了生态、饿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牺牲”的困境,反映出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缺乏。
好政策落实缺钱缺制度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生态保护者恪尽职守、生态受益者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
“但是,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潘碧灵说。
“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看似权责明确的补偿原则,一旦涉及生态补偿行为时就会变得难以界定,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实施东西部大尺度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补偿常常陷入‘只说不做’、‘知易行难’的困局,特别是跨省、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难以落实,目前全靠地方自觉。”潘碧灵说。
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和补偿方式单一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
“现有补偿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财政负担重,转移支付缺乏稳定性,难以满足我国生态公益林营造与管护的需要,筹资渠道单一,尚未真正建立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化筹资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说。
除资金补助外,产业扶持、技术援助、人才支持、就业培训等补偿方式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务之急应建长效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建设,也是一个基本的保障。这个需求很迫切。”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说。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认为,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用制度保障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让生态资源转化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价值资源,让人民群众从国家生态补偿中得到实惠。”
民盟中央提交《建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加绿色信贷投放》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问题突出,首先表现在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国家补偿机制主要通过生态保护项目实施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尚未出台以生态主体功能区为实施主体的财政补助政策或建立补贴专项资金,造成转移支付力度和应用范围与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不匹配。
潘碧灵委员建议,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适用范围,探索多元生态补偿方式,从源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了解到,目前,生态补偿条例草稿已形成。对于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乐见其成。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