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透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即将发布”。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处获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并上报中央。该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会议要求,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会后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会议讨论情况对规划进行修改。
何时发布
预计将在两会后出台
韩俊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在即,但具体时间不便透露。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处获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于春节前修改完毕并上报中央。对于该规划的发布时间,有专家推测预计在两会后发布。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上对《城镇化规划》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讨论。
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发改委再次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修改,其中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道路做出规划。
据了解,这部城镇化规划几经更名,起初名为《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后改为《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最后定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核心。”上述发改委人士说,从规划的命名中即可发现中央对城镇化的工作推进的不断完善以及重点所在。
核心内容
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上述发改委人士还透露,为配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会配合出台一些配套改革措施。
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今年将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韩俊说,新型城镇化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一定要做到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明确的表述: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有专家透露“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是《城镇化规划》的核心内容,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同时,严控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采取多种手段调控落户规模。
对于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徐绍史此前曾做过原则性表述: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等。
政策支持
中西部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
此前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今后要在中西部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来自发改委的信息显示,中国东中西城镇化进程差异较大,2011年东中西城镇化率分别为61% 、47%、43%,东部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中西部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8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未来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代表声音
划定生态红线避免城市“摊大饼”
成都已做有益探索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伴随着出现了城镇之间生态保护带被侵占,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加剧等负面影响。全国人大代表、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城市生态红线标准体系,避免城市无序“摊大饼”。[分页]
“城市与城市之间生态隔离带犹如细胞与细胞之间需要有细胞膜和细胞壁,打破侵占必然造成城市生态功能紊乱。”戴天荣说,生态红线屡屡被突破,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城市生态的严重破坏,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扩延,大量耕地被占。很多城市发展随意性大,无序性强,人口激增,突破了城市生态的承载能力,造成道路拥堵、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污染。
戴天荣表示,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保护,国内深圳、贵阳、成都、杭州已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刚起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一个现实
过去一年,农民收入“跑赢”市民
过去一年,我国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农民收入“跑赢”市民。与此同时,区域结构进一步改善,东中西部趋向均衡发展,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结构得以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公报,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的实际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03:1,比上年缩小0.07。
农民收入“跑赢”市民收入,是2013年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2013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比上年增长13.9%;同时,这几年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很大,2013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约1700亿元,这使得去年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14.2%。
一个现象
城镇化推进存在3大误区:
房地产化去农村化贪大求洋
一方面是房价居高不下、“地王”仍在出现、大批农民工望城兴叹,被高房价阻挡在“贵城”的路上;另一方面却是盲目铺摊子、建新城,造成楼盘空置、一些新城沦为空空荡荡、人迹罕见的“鬼城”。
“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已成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一道难题。来京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冰火两重天”的楼市怪象背后,不仅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失衡,更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陷入的误区。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人的城镇化”,让每一位居民真正从城镇化中获益。
误区一:将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房地产化”。全国政协委员王召明认为,城镇化要求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但并不能理解为片面地通过房地产开发拓展城市空间。
“有的地方仅仅是改村为镇,农民虽然住进了楼房,但就业岗位却严重缺乏,生活水平也没有相应提高。”王召明说,城镇化最终需要产业的依托,楼建起来了,没有产业和就业岗位的支撑,必然会出现“鬼城”和空城。
误区二:将城镇化等于“去农村化”。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国军认为,教育、医疗等基本的民生资源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一些地方不断蚕食农用地造城。朱国军说,当城镇化变异为片面去农村化时,还怎么指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误区三:盲目铺摊子“贪大求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教授朝克告诉记者,一些西部小城镇本来十分“精干”,几年不去就密密麻麻地盖起了成片的楼房,“什么都求大,大体育馆、大广场、大花园,配套设施齐全,政绩是上去了,但建成之后人影都没一个。”
两会观点
“人的城镇化”咋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副校长赖明勇认为,“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必须打破现行的种种“桎梏”,解决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两大问题,只有从产业、公共服务、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心理归属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变市民问题。
针对“鬼城”与“贵城”并存的现象,张天任代表认为,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片面追求GDP的误区才是治本之策。张天任说,包括不动产登记、房产税等,均有利于缓解房价高涨和空置率过高的问题。
“科学的规划与顶层设计也十分重要。”朱国军说,遏制“造城运动”,除了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之外,更需要有科学规划,未来的城镇化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对人口集聚的支撑作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例子
拒“千城一面” 贵州绘就特色城镇新貌
贵州在新一轮城镇规划中拒绝“千城一面”,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挥有山有水的优势,铺开了一张融民族特色、山水、田园、乡村、都市为一体的城镇建设蓝图。
近年来,贵州一边开展小城镇建设,一边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据贵州省住建厅统计,目前贵州50户以上的自然村落保留有近6万个,其中有292个村落进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列入名录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贵州省在城镇建设上要求,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弘扬”、“拆旧”与“建新”的关系,千万不能拆掉老房子,去建仿古建筑,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尽量采取修旧如旧方式保留原貌。贵州省提出,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符号、文化符号,实现地方风貌与小城镇建设的“天人合一”,彰显示范小城镇的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