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生态统筹发展 南京江宁为城镇化提供样板

2014年04月18日 10:28新华日报吴仁成 陈春晴 顾巍钟

中国园林网4月18日消息:驱车沿沪宁、宁杭、机场高速出南京城,江宁东山、汤山、禄口、谷里这些星罗棋布的城镇,被低缓起伏、绵延无际的山水包围着、烘托着,令人神往。在我省,鲜有像江宁这样,在产业和城市高质态发展的同时,保留下了江南固有的田园风貌。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城镇化会议上,江宁新型城镇化之路引发关注。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把江宁经验概括为“全域统筹”:“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城市改造和人口转移,江宁在1570平方公里区域展开空间分布、生产要素、公共服务的统筹布局,核心是解决城与业、城与人、城与乡的关系。”

城与业:六大园区造就人气新城

“城”无“业”不兴,产业聚人气。历史上江宁在乡镇工业中紧赶慢赶,如今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后来居上。区长陈发喜介绍,2013年江宁GDP超千亿,在全省并不“冒尖”,但财政总收入352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跻身全省三强,“贡献比”位列全省前茅。为啥?江宁的主导产业是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温泉旅游这些回报率极高的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不仅为江宁城镇化储备了雄厚财力,也造就了一个个产城融合的新城。据统计,江宁88%的高新企业、80%的高层次人才来自于六大功能园区,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其中国家级江宁开发区、高新园一左一右拱卫东山副城,江宁开发区智能电网产值达到650亿元、汽车产值超千亿,江宁高新园集聚了十几所大学和160家生命科学企业,两个园区吸引了数十万高端人群落户东山。汤山温泉度假区去年接待游客69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目标是建设世界级温泉小镇。滨江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禄口的空港经济,也都带动了新城建设。

区规划局局长王德家介绍,江宁常住人口已有116万。为了避免“大城市病”,布局了副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除了东山副城和汤山、禄口、滨江新城,横溪、谷里、湖熟等六个新市镇,也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吸引农民就近“城镇化”。

城与人:品质城市引来30万主城市民

建设品质新城,宜业还需宜居。短短数年间,东山通过旧城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南京人气最旺、功能最全的副城。区住建局副局长朱光介绍说,东山的定位是打造“城市之核”,建设生态品质新城,近三年拆迁了68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危旧房,200多家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翻修了天元大道、文靖路、天印大道等主干道,建成30个城市游园。从百家湖、杨家圩到府前,金鹰、万达、同曦等商业综合体入驻,成为江宁的“新街口”。去年底开业的江宁万达,双休日客流超10万,商业效益居万达全国各店前茅。

城市面貌脱掉了“县城味”,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立足高端加快“补齐”。陈发喜介绍,江宁投资20亿元建设三大中心:医疗中心、市民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今年底全区三甲医院将有3所,和主城多所名牌中小学的合作办学也在深度洽谈。生活越来越便利的东山,如今已吸引了30万主城居民乔迁新城。

吸纳新市民的同时,江宁积极消化历史旧账,建成640万平方米安置房,18万失地农民完成市民化转换,从事二三产业比重达92%。为有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江宁正实施“三个10万”:到2020年,解决10万农民就近城镇化,改善10万城中村棚户区居住条件,推动10万常住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

城与乡:相得益彰描绘“诗意江南”

江宁的城市越来越“现代”,农村则越来越“田园”。登临牛首山,左瞰是后工业时代的江宁开发区,西望则是农耕气息的阡陌田园。尽管开发区土地紧张,但开发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源于江宁全域国土严格的空间边界划分。“江宁‘六山三水一平原’,这是苏南现代化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区住建局局长林云飞介绍,“农村环境要整治,农民要享受现代生活,但农村的田园风貌、乡土风情不容改变。”为此,江宁全域划分为三个“500平方公里板块”:500平方公里城镇园区,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和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由此倒逼建设空间高效集约发展,农业空间净化有序发展,生态空间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江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城市反哺乡村,每年十几亿元投入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区260个保留村庄,103个建成“示范村”,49个建成“省级三星级村”,公交车、长江水、灰黑路、宽带网通到每户每村。尤其是近两年整治出的“乡村旅游金花村”,融入江宁西部35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让凋敝的乡村重现活力:农民纷纷回乡创业,城里人蜂拥而来,农户月净收入1.5万元,一些农家乐旅馆需要提前半个月预定。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周谦介绍说,新型城镇化既要有现代化的城市形象,也要有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两者相得益彰,这才是理想发展的“诗意江南”,江宁正为此探索新路径、丰富新内涵、提供新样板。

推荐阅读:

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城镇化 不能没文化

专家:新型城镇化需重“软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城市河流生态设计

博鳌论坛:城镇化须全面合作切忌牺牲环境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