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2日消息:一年之计在于春。4月的春风吹拂大地,我市城镇化的建设如火如荼,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西片区、芹洋半岛等建设场景气势恢宏,建设规模和力度之大在梅州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史无前例。
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循着《规划》的指引,回看几年内梅州走过的城镇化道路,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些年我们在城镇化路上作出的探索,对梅州的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人为本规划先行
引领新城建设
登上梅州城区东南方向的高观音山,可以俯瞰建设中的大半个江南新城,在梅江河的怀抱里,新型城镇化建设带给这片古老土地无穷的生机。随着几个重点区域征地拆迁的完成,安置区和“四路一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正紧张有序展开,不久的将来,这里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此次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求科学合理编制规划,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这将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我市在前期规划江南新城、嘉应新区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方面。”市规划局编研中心负责人王瑛告诉记者,在制订梅州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新区规划时,我市注重体现“城是宜居区”,明确各个功能分区,让市民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记者走进建设中的梅县区西片区,这里的建设场景更加让人震撼。梅县“撤县设区”后,这里被纳入梅州市区统一规划管理。剑英大道延长线以及客都大桥连接线、中山三院梅县区医院、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儿童智慧城……这些市政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拉开了新城西片区的大框架。
随着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宜居的新城渐渐成型。梅县区住建局副局长何振文告诉记者,过去城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不够明显,导致公共配套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如今西片区的建设,梅县区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市建设。”何振文说,在西片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舒适宜居的理念。路网配套,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先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味。据介绍,2013年梅县区新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8000万元。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完善公共服务
记者注意到,此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强调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规划》提到,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与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旧城功能。
家住天秀街的熊英豪从江北老城搬到新县城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如今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新城里的幼儿园多位于临街的店铺,环境嘈杂,中小学校也没有选择的余地。”熊英豪说,虽然新城路网建设较老城好,但是一些公共服务仍需完善。
与熊英豪一样,在梅县人民广场附近居住的李珠每日都要为买菜而烦恼,周围没有大的三鲜市场。“总感觉没有以前在江北方便。”李珠说。
何振文说,随着城市不断扩容提质,近年来,梅县区在建成梅县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梅县公园、人民广场、幸福家园等城市功能配套的同时,将逐步完善三鲜市场、公厕、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
在富力城施工现场,工程器械在不停地运转着。何振文告诉记者,富力新城的项目建设完成后这里将是以住宅为主、商业为辅、配以多幢写字楼的商住综合体。“1万多户的小区就像是一个小城市,按照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规划,我们要努力创新城市的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富力城就是一个典型。”
为了顺应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国家鼓励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规划》指出,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我们将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方式,加强社区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此来推进社会治理的进步。”何振文说。
推荐阅读:
(来源:梅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