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5日消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实现四化同步,关键点是优化城市布局,推动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有序转移,而难点是在实现人口转移的同时,增强城市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通过城市形象塑造,强化城市感召力,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精神文明水平,增强市民认同感,是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发展实际,又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更要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当今世界,追求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资源节约、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独具魅力而又美丽宜居成为现代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元素。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做到以城市形象塑造引领城镇化发展进程,就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统领城市形象塑造,使生态文明成为城市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加强城市生态文明理念形象塑造。理念形象是城市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的高度浓缩与集中展现,是城市形象的核心与原动力。在城市内部,对城市居民具有价值引导、思想凝聚、精神激励、行为塑造与规范的作用;对外具有形象展示、价值推广、聚集吸纳的作用。加强城市生态文明的理念形象塑造,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市民生态文明道德的养成,强化生态文明的法治自觉,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的树立。加强城市生态文明的理念形象塑造,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坚持科学规划,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增强市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念;必须强化生态文明的理念传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进程中涌现的各种典型,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城市生态文明的理念形象塑造,还要善于开展城市理念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整合利用出版物、影视、网络、展览、旅游景点等各种传播渠道,向国内外受众全方位传递城市的生态文明理念,有效传播城市形象。
强化城市生态文明行为形象塑造。城市形象不仅体现在城市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落实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于城市建设具体的社会行为过程中,这个过程既包括城市建设的行为过程,也包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主体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过程。在城市规划上,要坚持科学布局,优化城市结构,将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列入目标体系,切实做到“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让城市真正“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在城市建设的具体行为中,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绿色城市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建设具体行为中,着力推进城市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城市产业布局上,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促进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强化政府绿色行政,积极打造政府生态文明形象,充分发挥政府生态文明行为的标杆性引领作用。要加强公务人员生态文明行为的引导与培育,努力提高公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增强政府公信力,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共主体形象。要积极推动企业以生态文明为指引,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树立绿色经济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健全绿色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不断开展绿色营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要大力加强城市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道德自律意识培养,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态文明行为水平,以他们的生态文明言行塑造城市形象。
积极推动城市生态文明法制形象塑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塑造城市生态文明法制形象,不仅能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现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与决心,更能有效引导城市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要确立尊重生态自然的立法精神,对现行法律给予重构,注入现代生态法制理念;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要强化生态文明考核奖惩机制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规则意识,自觉以生态文明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以法规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以法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城市生态文明新形象。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