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3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基肖尔·拉奥在安徽黄山表示,黄山管理者在世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供全世界遗产地学习借鉴。
正在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上,不少与会中外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景区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也正努力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中国已有世界遗产地45处,是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但中国的“申遗热”曾一度引发争议:一些景区耗资巨大申遗成功,但旅游过度开发、保护力度不足等饱受诟病,个别世界遗产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执行主任黄林沐表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与保育、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交流、游客满意度提升与教育、社区幸福度增强与公平”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黄山所遵循的宗旨。
今年3月,安徽省人大通过修订后的《黄山风景区管理条例》,条例首次赋予景区综合执法权。
目前,黄山风景区建立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凡在建的项目,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现在,甚至连景区内砍一棵树也要报国家住建部审批。”黄林沐说。
遗产地资源的有效保护离不开周边社区民众的支持和帮助。长期以来,黄山景区支持外围5个镇、15个行政村、1个公益林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周边社区居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民富了,就更爱惜自己的家园。对景区的保护意识也会随之增强。每个人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黄山的一草一木。”黄山景区周边的上张村村民张贵军说。
距离黄山风景区仅有几十公里的安徽黟县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有14年,这也是全球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参与管理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
基于“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三方合作模式,宏村保护性利用渐有名气。据统计,2013年,宏村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亿元。
“经营方每年将宏村景区门票收入的33%返还给当地,其余部分用于文物保护、维修和旅游经营。由于政府、企业、村民三方面的合力,我们的遗产得以保护,宏村得以可持续发展。”土生土长的徽学专家余治淮说。
世界文化遗产地山西平遥古城在成功申遗之初,县政府、人民医院等机构率先迁出古城,为古城发展腾挪空间;此后10多年间,平遥古城内近一半居民迁出,但仍保留了约3万居民和外来经营者在古城内和谐共处。
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政府立即表示西湖将坚持“六个不”,即“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相关景区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表示,在地方保护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并取得成效的同时,中国已经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政策保护位于本国的世界遗产,希望遗产保护和当地社区繁荣可以并行发展。
住建部城建司风景处处长左小平告诉记者,为加强和规范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住建部今年4月成立了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其中成员都是国内各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顶尖人才。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