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保护世界遗产

2014年07月15日 10:44陕西日报

中国园林网7月15日消息:——解读大遗址保护“五大模式”

李长春同志的文章,无疑是对陕西省文物局提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四个结合”理念的最佳肯定。

这“四个结合”被概括为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和总结,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必须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从大遗址保护中受益,把大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体制中,纳入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层面上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大遗址保护工作富有生命力,具有号召力,使大遗址的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事实上,“四个结合”是文物保护的实践创新。在这样的新理念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大遗址的具体实际,陕西探索出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五种资本运作模式。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

一、“国家公园模式”

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由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这种保护模式主要可以用于城市近郊区的大遗址保护项目,通过国家的初始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近郊区大遗址保护资金不足、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困境,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

采访手记: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称“丽山园”,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巨大、埋藏相当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陵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始皇陵发现的众多遗迹和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而对于秦陵的保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曾用了“不计成本”这个字眼。因为现在的秦陵已经彻底转变了性质,收门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秦陵,进入良性循环。目前对遗址公园的投入已经近6亿元,而其中大部分由兵马俑博物馆出资,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一座帝王陵、一个世界遗产被保护了。

这个世界遗产的保护被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总结为:国家公园模式。所谓国家公园模式就是由国家财政投入景区的管理与维护,以使景区能专心做好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而不用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方式赢利。在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秦始皇陵园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拆迁安置遗址区26家企事业单位和1007户群众,拆除遗址区内各类建筑物48万平方米;对遗址区实施了全面环境整治和绿化工程,使遗址区绿化面积达到了90%以上;实施了遗址区参观道路、水电管线、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工程;对遗址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进一步摸清了陵园地下文物埋藏情况;对遗址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参观导览系统。同时,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区。安置区统一建设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退耕还林模式”

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使用国家退耕还林的生活补助经费保障遗址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引导遗址区内群众将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遗址区内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和花卉产业,既绿化美化了遗址区整体环境,又减少了群众农业生产对遗址的破坏,还保障和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采访手记:杜陵是汉中兴皇帝——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东南角。这里在西汉属上林苑鸿固原的最高处,风景优美,南望终南,名山如屏,北眺京师,宫观似锦,东临河白鹿原,西傍秦宜春下苑。汉杜陵邑修建以后,那些“随帝”徙居杜陵的官宦豪富也在此“落叶生根”,如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位列九卿的张延寿等,杜陵邑成为达官显贵在京师长安之外的另一个政治舞台,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繁华热闹。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使杜陵遗址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在2001年以前,由于受文物保护理念固有思维定势的制约与影响,既没有对遗址本体施以任何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又没有对遗址的空间区域和周边环境进行生态式的美化、绿化,使得遗址本身不断遭到损毁,周边环境不断恶化,整体遗址区形成了西安版图上的“洼地”和“塌陷区”。

2001年开始,为有效保护杜陵遗址,政府开始以杜陵遗址自身特性为基础,以遗址保护的真实性、遗址展示的可塑性、生态建设的景观性、产业项目的文化性、村镇建设的地域性、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显性为要求,以展示和体验汉代风俗文化、文明为主题,以遗址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建设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手段,以多元主体和谐参与为保障,以实现杜陵遗址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思路,几年时间里,形成了千亩示范生态园、千亩银杏林、千亩柿子林等。通过以上举措,一方面有效防止了遗址区的水土流失,昔日光秃的塬坡变得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另一方面,杜陵遗址区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生产上达到了旱涝保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此种思路和举措被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赞誉为“杜陵模式”。

园林绿地、城市森林与古文化遗址相结合是杜陵遗址保护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西安城市景观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景观系统、城市森林与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众多的绿色休闲空间,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杜陵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居住优势在未来西安城市景观系统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市民公园模式”

以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政府作为主体投资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大遗址保护项目和周边环境的优化美化,向公众免费开放。因大遗址本体环境的优化美化,大大提升周边区域的土地附加值。当地政府利用周边区域的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等市场化运作,间接获得因大遗址保护和环境改善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收益回报。

采访手记:旅游和地产从出现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游资源在影响房地产开发的诸多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房地产的景观设计、主题定位、建筑风格也对旅游行业有着极大影响。比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巴黎的凡尔赛花园……这些经典之作都是所在城市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同时,它们所在的地方又都是商业发达区,更是高档住宅的聚集区。[分页]

如同国外的公园一样,由于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公园”出现,也使得西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居住模式——公园旁的高档社区。居住者在享受城市的繁华与便利之时,同样又可感受到健康新鲜的自然环境。公园里的绿化布局、造型、景点等一系列的功能效用悄然渗透在人居环境的各个细节之中,创造并维护着良好的都市栖居空间,并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因而,开发公园地产成了开发商们关注的焦点。坐落在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遗址公园,不仅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也是高端地产的云集之所。公园恢复曲江池水面约680亩,与周边景区形成2500亩的城市生态景观带,共同构成人文西安的新标志,成为西安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的成功典范,使大遗址摆脱了“城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脏、乱、差的角落”这一历史形象,变成了城市最美丽的地方、市民最喜欢的城市公园、城市中最有文化品位的空间。

四、“民营资本投资模式”

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项目中,鼓励民营企业先期投入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得其投资利益回报。

采访手记:唐长安西市,是曾极尽繁华的“金市”,1300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更是商铺林立、万国商贾云集的国际性贸易中心。西市遗址作为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遗址,弥足珍贵,它不仅是当时世界商贸中心的物证,也是今天世界商业文明的传世瑰宝。虽然西市遗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进行过两次普探和发掘,但因当时并无重大发现以及保护力量有限等原因,最终没有对这一珍贵历史遗存提出完整的保护方案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2006年6月,大唐西市公司决定再次对这一厚重的文化宝地进行考古发掘,以期获得新的发现。为此,他们主动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对项目建设范围用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并出资2.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就地建设了遗址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民营企业主动出资进行遗址考古普探与发掘的首例,也是唯一反映盛唐商业文化、丝路异域文化和西市历史文化的主题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唐西市遗址的十字街交点为原点,以唐代街道为南北主轴,设立南北及东西主通道。博物馆主出入口设置在南北主通道南端。按原唐代街道宽度显现唐代十字街格局,上部覆盖玻璃屋顶;交会处设置丝绸之路起点标志和雕塑;中心及东北方向安排遗址保护展示厅,保护展示唐代道路遗址、建筑遗址及沟渠遗址;西南方向安排收藏文物展示厅,展示数千件与隋唐市井和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东南方向专门展示西市出土文物。大唐西市博物馆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是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首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五、“集团运作模式”

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所谓“集团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动引入大型集团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项目中,集团在投资对遗址的本体区域实施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同时,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遗址周边区域的运营开发,弥补其大遗址保护投入资金,并获得应有的利益回报。

采访手记:唐大明宫是唐王朝的行政中心,始建于公元634年,被拆毁于公元904年。这座公元七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和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宫等宫殿相比,更为宏阔和壮观。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唐大明宫只留下一些遗址和遗迹。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曾说:“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最辉煌之作,怎样把这片珍贵的遗址保护好、展示好,又使得遗址区内的宝地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是个难题。”

为此,依据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的现状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结合西安多年来城市改造的成功经验,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实施“整体拆迁、整体建设”的策略,即由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开发,现状挂牌,净地交付。通过一次性完成项目策划和地块规划,一次性投入大资金,一次性实施集中征地、集中拆迁、集中安置,一次性完成城市配套,一次性储备、挂牌出让土地,一次性回笼资金,唐大明宫遗址区将以新的姿态改写西安的城市功能版图。

在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中,紧密结合西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西安市北部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带动,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建设中,将唐大明宫遗址3.5平方公里土地全部用于遗址保护展示:拆迁遗址区350万平方米建筑物,重新安置10万群众;实施了丹凤门遗址、御道遗址、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宣正殿遗址、紫宸殿遗址、太液池遗址、望仙台遗址、大福殿遗址、重玄门遗址等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建设了唐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同时,在遗址区域外重新建设移民安置新社区,使几十年来一直居住在上下水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的10多万低收入普通群众住上了生活设施完善、宽敞明亮的新居,彻底改善了遗址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遗址区及其周边城市环境。

推荐阅读:

世界遗产名头未必都是好事【评论】

世界遗产应警惕过度开发【评论】

中国试图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9座世界遗产园林建筑物三维扫描完成

(来源: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