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2日消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近日在贵阳开幕。有“公园省”之称的贵州,良好的生态是其最突出、最亮的一张“名片”,也是贵州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底气”所在。
从18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生态底子薄,面对生态文明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必须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这条路就是致力于绿色转型、跨越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的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方式,核心内容是以结构为核心促进发展的均衡化。从经济发展史看,虽然发展的非均衡是绝对的,但是促进结构均衡化发展一直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包容性增长的过程,而结构调整则一以贯之。注重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生态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均衡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实现绿色GDP,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竭泽而鱼式的发展。包容性增长,说句实在话,它的落脚点还是落在增长上。发展是硬道理,就像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不能采用原来的方式发展,按照科学的方式发展。既要保证生态能够可持续,收入分配能够保证大家能接受,社会公平。同时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来推进有效发展。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其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今天,当人类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在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认识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这种义务和责任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化,即生态文化。把传统文化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生态文化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从而建设崭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美丽中国”需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有了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的细节论述,让绿色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扎实的前进脚步,生态建设细节指导越丰富,行动落实就越有力,“美丽中国”愿景就更可期。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