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1日消息: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根、生活之本、生产之泉、生物之灵、生态之魂。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安全的严峻形势,系统阐释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为强化水治理、利用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安全,尤其是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明确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思想,把中央的部署和省情实际结合起来,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热情、更硬的举措,投身到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热潮中,通过改革促进云南水利大发展,为加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强滇、必先兴水。云南是水资源大省,同时也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自2009年10月以来,云南遭遇连续五年特大干旱。面对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以“兴水强滇”战略为主线,突出抓好水利建设“十措十策”,全面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当前,云南水利已走完了润滇工程的第一步,正走好兴水强滇的第二步,将走向小康水利的第三步。云南正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质量”、丰富“水景观”、延展“水产业”、开发“水经济”,立足全域水体资源,发展云南水体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
一、总结借鉴“五大经验”,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群众生活、社会进步,是古今中外治国大事。综观国际国内用水、管水和治水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措施,有五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充分借鉴。一是资源管理一体化。推行建立集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源保护、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产业发展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模式,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保护。比如,荷兰构建地下水、地表水、水量、水质、水环境以及河床、河岸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管理体系。二是资源配置市场化。重视水资源的稀缺性、经济性、收益性、权属性、有偿性等特征,将其纳入资产管理范畴。在水资源主体国有前提下,将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比如,美国开展农业用水与城市用水之间的水权转换实践,并在水权转换协议中明确转换水权数量、期限和价格。三是资源运营资本化。把水资源资产作为资本经营,通过权益出让、合作或股份投资等形式,实现水资源资本化。同时,引入资本市场进入水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发展水银行、发行水股票等,将涉水权益变更过程转化为出售和购买水资源金融产品的过程。比如,美国爱达荷州在1979年就成立了水银行,贮存多余的水资源,供给缺水用户,提高了水资源交易的时效性。四是资源利用产业化。坚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当作产业来办、当作项目来抓、当作实体来运作,大力发展水电、水运、水生、水游、水岸、水科技产业,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比如,欧洲大力发展水游经济,北京大力发展水岸经济,浙江和黑龙江大力发展水生经济等。五是资源保护长效化。把水资源保护融入开发利用全过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比如,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建立了流域补偿制度,成立了流域水土保持基金,用于保护上游水土以及生态保护区。
二、客观分析“五大问题”,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达到2221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排全国第3位。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全省区域内水资源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分布性缺水问题。从空间分布看,全省水资源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坝少,平均年径流深最大的是怒江、为1500mm,最小的是楚雄州、仅为200mm,昆明、玉溪、大理、丽江等地为300—400mm。从时间分布看,干湿分明,每年5至10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以上,11月份至次年4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二是工程性缺水问题。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薄弱,“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不到全国的1/3;地表水的工程截流率仅为8%,不到全国的1/2;水库蓄水总库容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不到全国的1/8;人均蓄水库容264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2;河道外用水开发利用率只有5.8%,不到全国的1/3。
三是发展性缺水问题。滇中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镇,需水量大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州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52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9。
四是利用性缺水问题。全省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全省单位GDP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城镇供水管网损失率达20%—30%。
五是水质性缺水问题。全省主要河流和农村河道污染较为严重,高原湖泊水质问题突出,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省主要河流近40%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虽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5个湖泊水质为劣Ⅴ类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扭转,近1/3国土面积是水土流失地区。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页]
三、牢牢把握“五大重点”,推动水资源安全利用
准确把握省情水情,正视存在问题差距,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全力构筑云南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开创云南兴水治水新局面。
一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治水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因此,一方面要突出节水优先,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要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完善水源规划建设布局,大、中、小水库结合,大、中、小坝塘并举,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新建一批水源工程,扩大增量。
二是坚持发展与民生并重。一方面,紧紧围绕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水资源保障规划、防洪建设规划、水生态水土保持治理规划等产业水利规划体系,加强产业配套供水水源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供水应急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灌区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整村推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坚持抗旱与防汛并重。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做好全国抗旱规划的云南项目实施工作,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着力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手段,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
四是坚持减排与治理并重。加大控源截污力度,构建完善截污治污体系,逐步实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无死角、无盲点全面截污、全面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利用。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及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努力让河湖重现清澈,水土不再流失,山川更加秀美。
五是坚持政府与社会并重。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足用好水利建设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从土地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同时,调动市场和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开创水利投资多元化格局。
四、全力发展“五大经济”,推动水资源综合利用
立足全省水资源禀赋,大力推动关联产业发展,努力把水资源大省转变为水产业大省、水经济强省。
一是大力发展水电经济。云南水能资源总量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的1/6,排全国第3位。水电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9795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1/4,排全国第2位。至2013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到4709万千瓦。要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配合推进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5700万千瓦;有序开发中小水电项目,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中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
二是大力发展水运经济。全省有800多条河流,具有航运开发价值的主要河流63条,金沙江(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独龙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可开发航运里程约9000公里。至2013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3768公里。要围绕构筑“两出省三出境”水运大通道,加快金沙江—长江、右江—珠江(上游航道)、澜沧江—湄公河、红河(干线航道)、伊洛瓦底江五大航道建设,加强水富港、景洪港、思茅港、富宁港等水运枢纽和口岸建设,发展江海联运,畅通黄金水道,开行定码头、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价格“五定班轮”;发展铁海联运,提高铁路货运能力,开行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间、定价格“五定班列”,直通港口;发展陆海联运,开辟通达东南亚、南亚腹地和印度洋沿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水运经济跨越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水生经济。云南淡水鱼类629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的39.73%,居全国之首。其中,土著鱼类594种,许多鱼类起源于第三纪的中新世和上新世(距今约1000万年—250万年),堪称活化石鱼类,滇池金线、鱼良白鱼、大头鲤、大理弓鱼在历史上就有“云南四大名鱼”美誉。目前,云南共有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0个、常年水面面积1141.22平方公里,共有水库5964座、总库容124亿立方米,而且有130多万亩低洼冷浸低产田可改造成标准化高产高效精养鱼塘;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6大江河流域,干流长4978公里,形成流水面积约160万亩。再加上全省水电站总库容于2013年底已达708亿立方米,远期可达16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因此,到“十二五”末,将新增约240万亩的电站库区养殖水面,全省养殖水面可达600万亩,可形成年产量300万吨以上的渔业生产能力。可以说,云南无论是渔业种质资源,还是水产养殖面积,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要一手发展水体养殖业,积极探索多层养殖,突出培育淡水渔业,一手发展水体种植业和水生态产业,把云南打造成我国乃至世界范围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
四是大力发展水游经济。云南水体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河流、湖泊、泉水、瀑布、冰川等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要注入水文化内涵,以河川游览走廊和瀑布观赏为重点,发展六大水系江河水旅游产业;以高山水上运动、观光、科学考察为重点,发展高原风景湖泊旅游产业;以疗养、度假、休闲为重点,发展泉水旅游产业,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水游目的地。
五是大力发展水岸经济。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水岸资源,已成为大多数城市规划建设的优先考虑方向,对于提升区域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丽江、大理古城和曲靖两江已成为我省水岸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要围绕水岸,着力打造宜居圈、金融圈、休闲圈、消费圈,集聚居住、购物、公园、度假、休闲、体育等多种功能,建设水岸经济带。同时,大力发展水科技产业,加快建设水科技园区,为水资源保护利用、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健全完善“五大机制”,推动水资源科学利用
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深化水利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在水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减少、下放和整合水利审批事项。加快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企业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及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暗规则”变成“明规则”、“灰色地带”变成“透明地带”,管好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放开市场“无形之手”,完善发挥社会“自治之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
二是在水利投融资体制方面,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在水利发展中的资本化运作,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深化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改革,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和金融支持政策,扩大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建设领域,健全水利投资监管机制。
三是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按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原则,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均衡管理。探索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建立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扎实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节水型社会、水源地达标、地下水监测等试点建设。
四是在水污染治理体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水安全要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水,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生态治理和修复制度。
五是在水产业发展集成体制方面,建立健全水电、水运、水生、水游、水岸、水科技产业集成发展体制机制,根据各产业的纵向对接和横向联系,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系统集成,实现水产业聚集发展、规模发展、集成发展。(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