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高级阶段

2015年10月15日 12:59新快报何姗 莫冠婷

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高级阶段

中国园林网10月15日消息:广州天河智慧城管委会主任唐锡汉近来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一些花木葱茏、波光潋滟的美图,引得朋友们艳羡与向往:“你又去哪游山玩水啊?”“这是什么地方啊”……“我是在工作啊,不是旅游啊。”唐锡汉总是不无得意地推介自己地头上这个还藏在深闺的大观湿地公园,“这是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啊,以后绝对是市民的休闲公园,也是科普基地。当然也服务园区。”而在推动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在智慧城落户的广州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吕传廷眼里,这个项目对广州建设生态城市意义非凡:“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的高级阶段。”

广州生态用地锐减, 要抢救性建设生态廊道

广州在上月公布了《广州东部生态城市中轴线规划》,拟建设长达1352公里的都会区生态廊道,横跨天河、海珠、番禺、黄埔的东部生态廊道是示范区,未来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里生态长廊”,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就是这一示范区的先行者,是按照海绵城市原理对现有的河涌水系进行生态化治理:防治内涝、净化水质、雨水利用和水生态修复。

广州这一生态廊道规划其实是在抢救“失地”。

“广州在1990年代就有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是很前沿的。”吕传廷从广州生态廊道规划的发展历程来为智慧城海绵城市溯源:

“这是城市发展生态底线,工业文明、城市快速增长而产生的大量城市问题,说明我们的城市是有极限的。我们提出要用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密集连片发展所产生的城市问题。比如建立城市风廊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还有水廊、以生态廊道为载体的生态技术设施,比如给水、排水,雨水、污水处理等。”

从理念到蓝图,生态廊道真正实施是在2000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里,在奠定了“山城田海”的生态城市脉络后,以生态环境战略专项规划居首,划定了都会区‘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结构。今天的东部生态廊道正是当初“三纵四横”的中轴。

“但是,2007年我们对2000年战略规划检讨时发现,总体规划里的很多廊道消失了,“三纵四横”受到很大破坏。”吕传廷痛心疾首。数据显示,建设用地已侵蚀了都会区生态廊道面积超过了22.5%。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审议《广州东部生态城市中轴线规划》时透露, “在2000年到2011年,广州11年间耗掉40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而广州中心主城区面积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建设广州东部绿轴已经到了要抓住最后机会的时候。”

“保护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就是要抢救性建设!恢复它的生态功能。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和迫害环境的对手赛跑、生态建设要与土地建设赛跑。要优先于土地建设,去占领这个空间。这是在抢救城市。”

国家重大决策:2015年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元年

广州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抢建生态廊道适逢其时,十八大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 年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 年工作要点》中开始部署研究海绵城市政策措施。同年11 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 年初,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遴选出第一批16 个试点城市。2015年6月广东省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海绵型城市试点。

今年可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元年,海绵城市成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因为“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者、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试点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分析道:

“地理位置与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多水患,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同时并存;城市化和各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水质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透水面增加,河湖面积减少,河道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堤坝、水库等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鱼类减少。”

“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性的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是一种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通过自然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最终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生物栖息地的保育、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也能满足精神文化游憩休闲的需要。”

在未有海绵城市的技术之前,广州已围绕“水系”生态在大学城、海珠湖启动了生态抢建,尽管效果显著,但吕传廷认为:“还没有对生态技术设施系统性的认识,没有海绵城市的技术,都是一个个单独在做。污水的搞污水、雨水的搞雨水、农田的搞农田、园林的搞园林。还是靠大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廊这种高成本方式,对治理根本问题没有抓准,只是把水当做废物排泄出去;而不是当资源,净化后留下。”

没有海绵城市蓄水带,珠江新城会淹涝

“采取海绵城市低成本、低冲击、微循环方式来建设,智慧城是首个。”为什么选择天河智慧城作为首个试点?

吕传廷强调:“智慧城是我们三轮总体规划的生态隔离带,这个重要程度是无以复加的,火炉山下的柯木塱是大片汇水区,很多水蓄在这里的低洼地区和河涌,北部山体主要汇水都在车陂涌,因此不会对我们的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造成洪水冲击和淹涝。这个生态廊道见证了珠江新城的发展,见证了广州开发区从5平方公里扩展成上百万人的大城市,两边都在挤压这个生态廊道、生态隔离带。”

“我们为什么着急推进这个事情,智慧城将有可能从低强度开发变为中高强度开发,我们建立的这个生态中轴线就要断掉了!智慧城是蓄水的低洼地。如果没有这个缓冲带,下游珠江新城就会受到威胁。我们要抢占阵地,抢的就是要在重点地区、强烈改变现有自然环境的地方。”

在天河智慧城管委会主任唐锡汉看来,这个抢建更像是“重新去修复、再造一个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

天河智慧城地区原有50多座水库和山塘及两条河涌,还有华南植物园,“智慧城的这些水系原来是不通的,会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现在要按照海绵城市理论设计,全部疏通。”

吕传廷对智慧城还有着更高的期望:“智慧城的特点是把乡村融入到城市里来。无论绿道、慢行系统也好,生态廊道不只是生态,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未来美好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健康城市的新生活空间载体。更重要的是,生态建设也不仅仅是保护,还可以提供健康的新经济模式,原来是不断增加工业规模和投入,没有生态经济,重复拆和建,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些高品质的东西?”

金融城科学城知识城将建海绵城市

不独智慧城,整个东部生态廊道都将成为广州海绵城市的示范区。

“生态廊道串联的很多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创新带。越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越是要我们生态环境的支撑,给未来城市高强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提供预解决方案。像金融城、琶洲岛、智慧城,以前都是GDP发展区,金融城是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动机,它的开发强度必然带来排水、污水、雨水,给原来生态环境容量带来巨大压力,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提高。”

吕传廷坚持了30多年的生态城市理想正在一步步落地。

“智慧城的典型意义在于生态优先建设,不在于土地开发、经济发展。给城市提供好的人居环境是第一位。要作为一个示范点,给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新时代的模范。要向全市推广。下一步就是要推广到东部生态廊道的几个段里去。北段这一块,以智慧城为范例;中段是金融城;南段大学城在修整、重新控制。下一步,要推广到新黄埔滨江地区的开发,一直到科学城、知识城,这两条轴线,将会对广州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广州未来十到二十年重点开发的地区。”

推荐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十问 如何影响百姓生活能否有效缓解雾霾

海绵城市和家庭园艺结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拟3年投865亿建“海绵城市”

我国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