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鼓励控制线内建成一批郊野公园
中国园林网12月21日消息: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议、决定,分别从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了总体部署。
在生态保护方面,武汉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4年前,武汉市编制完成的《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就严格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框架体系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实现了生态保护从宏观规划向中观规划的转变。
3年前,武汉继深圳之后,成为第二个以政府令形式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特大城市。政府令明文规定,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山体以及重要的城市明渠等12类地区为生态底线区,严禁开发建设。
“基本生态控制线不是停留在规划纸上,而是在一系列严格措施下加以落实。”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只有认真地把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规划实施好,才能避免出现“热岛效应”,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武汉的城市特色。政府令之后,人大决定、立法三步走的“重磅”举措陆续推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奏响“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控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上周末,东风雷诺工程师西蒙·文森与朋友们在后官湖绿道骑行。他说,周末最期待的事就是来后官湖骑行,特别是秋天时,树木倒映在湖面上,非常美。
结合武汉市绿道建设,越来越多市民在生态控制线内找寻到了新的休闲生活。蔡甸后官湖郊野绿道,沿80公里湖岸一路蜿蜒,形成“山水相融、田园相映、林城相依”的郊野风情;汉口张公堤绿道一堤串起10个公园“绿肺”,可赏十里花堤、望浩瀚长江;江夏则建成我市首条环山绿道——青龙山绿道,三山连成30公里长,一路骑行随山峦起伏,心旷神怡。
据悉,武汉市借鉴上海、香港建设郊野公园的经验,拟在6个新城区生态控制线内,各启动1至2个郊野公园的建设。市国土规划局编制处处长殷毅称,试想如果武汉的南北两端江夏、黄陂出现了两大数百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群,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将发生巨大改变。
殷毅称,生态控制线并非限制发展,而是激励各区进行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争取在6大绿楔中形成风景旅游、休闲游憩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湿地公园、赏花公园、都市农业园等多类郊野公园,打造武汉市民周末休闲新去处,进而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郊野公园体系。
事实证明,郊野公园投入少,获益大,不仅能带来旅游效应,带动新农村建设,其生态效益更是不可计量,同时也能极大促进城市功能提升。未来,当我们的休闲生活因郊野公园而重构时,生态控制线的潜在和长远意义将凸显出来。
“刚开始大家并不理解,甚至想寻求‘突破’。但通过3年的实践,生态底线不可能突破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市人大城环委副主任詹兆雄称,我市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1814平方公里,其中生态底线区内仅允许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过去3年,通过严格的审查,做到了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项目零审批、零进入。
此前在审查省直某单位申报建设项目时,相关部门发现该项目拟建范围位于生态底线区内,不符合准入条件。“该项目早在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之前即有协议,并完成了规划方案。在向省里汇报审查情况后,得到省里大力支持,表示应严格遵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有关规定。”目前该项目已退出生态底线区,另行选址。
武汉对招商引资的一个百亿产值的大项目,也没有开“绿灯”,该项目选址时部分配套设施在东湖高新生态底线区的范围内,如果项目就此落地,势必影响基本生态控制线。最终,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没有让该项目占用生态底线区,守住了保护线。
一方面实行不合规项目零准入,一方面全面清理既有项目。目前,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原有的建设项目1600余个,武汉市已按照保留、整改、迁移提出了分类处置意见,各区已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正在逐年推进。
詹兆雄说,起草管理条例时,每句话都经过反复推敲,比如明确“确因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或者上位规划调整,需对生态底线区进行调整的,应事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句,就是依据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要求为底线区加上了紧箍咒。
用绿色资源来构架武汉市的生活环境,用绿地优势来减排,用生态廊道来减慢,用优美的生态凸显生活品质……武汉基本生态控制线让武汉市民离这幅绿色生活的图景越来越近。昨日从市国土规划局获悉,《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自2012年公布实施后,3年来严守生态底线,做到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项目零审批、零进入。
这一成绩获也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由市国土规划局组织,市规划院编制完成的《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较好地协调了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近日获得由中国工程咨询协会(CNAEC)颁发的2014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2012年3月,《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第224号令)公布,并于当年施行,武汉市首次实现了生态框架的制度化管理。政府令对生态底线区、生态发展区的划定、项目准入、调整程序及分区管控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提出线内既有项目的清理整治要求,确保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2013年6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进一步严格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调整程序,并在生态修复、生态补偿机制、项目准入、奖惩考核、监督检查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全国首次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就生态专项工作作出重大事项决定。
今年,《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针对生态保护区的地方性法规,按照“保护更有力度、方法更加科学、激励更为有效”的原则,直面当前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将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要求上升到地方性法规,从根本上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武汉在生态保护、城市空间格局上所做的重要工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过去我们提到生态,容易看成山、水等单一的保护目标。但生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及全市域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将生态保护的范围从点到面,由中心城区到新城区,在统一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这将形成长远影响。
基本生态控制线也是首次将全市生态资源进行了盘点、甄别,让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明确的认知。过去,提到要提高环保意识时,会困惑到底要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如今,各类资源分类清晰,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界限分明,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准入机制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为城市未来发展框架奠定了基础。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基本生态控制线将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的优化。快速工业化的时期终将会过去,如果现在不加以保护,等慢生活来临,休闲产业兴起时,很可能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基本生态控制线将让开发者在“不得已”中建立起新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让经济发展和幸福感呈正相关,从而造福子孙后代。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