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用制度为生态文明筑起铁壁铜墙

2015年01月30日 08:59内蒙古日报杨利伟

中国园林网1月30日消息:“我感觉呼市近两年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沙尘暴少了,蓝天更多了!”一直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屈惠华代表认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力气,像大青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既实现了生态效益,也为市民休闲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她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我觉得生态保护应该是经济工作的前提,老百姓期望并且应当有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白的云、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的讲话中强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使命如山,压力在肩,自治区党委、政府响亮作答: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自治区高位谋划、高点着力,将改革瞄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到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建设祖国北疆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

“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一位来自乌海的委员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将生态保护放在一边,“之前我们为治理环境污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能再走老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理念和制度放在首位。让人们有意识的行动起来,同时用制度框架规范违法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治区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和基本草原红线,积极推进贬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目标和政策体系。

何永林代表认为,“红线”就是“底线”,而这“底线”更是“高压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实现生态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同时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

在这场碧水蓝天保卫战中,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把建设生态文明当成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全区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一路加码提速,改革激活力、转型铸动力、法治守底线,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一道北疆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在有序建成。而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喝上洁净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这个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民生愿景,也正在照进现实。

推荐阅读:

吉林:四平迈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冯俊:建设生态文明先要提升领导力

南京:高淳老城将打造滨水生态景观带

河南:郑州2015年生态廊道计划添绿5860万平方米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