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日消息:一座村庄,多了花园式的景色;一条村路,两侧是法桐树荫环绕;一片农田,拥有了刷卡灌溉的智能系统;一盏路灯,兼具着照明与杀虫的双重功效……近日,当记者来到兖州区漕河镇后楼村时,亲眼目睹了“进村是花园,出村是景观”的乡村新貌。“以前的时候浇水需要俺家里人一起来挑水,累的不轻还不一定能够浇好。现在太好了,井打到地里,铺设好了管道,只要刷卡就能出水,比以前方便多了。”正在浇地的谈家村村民管秉娟欣喜地向记者介绍。
漕河镇位于兖州区东北部,是传统意义上的“贫水区”,在过去农业生产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难。经过连续四年的开发治理,兖州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采用射频器控制自动化管道输水灌溉方式,农田用电铺设VLV22地下电缆;实行节水灌溉,轮灌周期2至3天,比过去缩短3至5天;每万亩建设土壤墒情及地下水位监测站一处,科学制订灌溉计划。提高了灌溉效率,节约了用水量;通过开挖疏浚沟渠、修建田间建筑物,增强了农田引水排涝能力,解决了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结束的麦田收割,对于薛朱刘村村民吴波来说是一项轻松的工作。“田地间的道路经过硬化,收割机可以轻松地开进自己家的地里面,再也不用担心泥泞的田间道路。”除了田间道路的硬化,新安装的杀虫灯也让吴波感受到了切实的方便。
在薛朱刘至后王村的新修道路上,利用植保项目一体化设计,在田边安装了具有杀虫效果、照明作用的杀虫灯。“像杀虫灯这样一体化设计安装的项目,不仅没有额外增加一分钱的投资,更为村民们的种植带来了实用效果,给乡村添置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漕河镇政府镇长吴厚峰告诉记者。
兖州区将大安、小孟、漕河三个镇的1200块百亩方田改造成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四方合一大方田,过去的机耕路全部退路换田,增加耕地面积2900亩,土地利用率提高10%,机耕路、排水沟、涵管桥等田间基础设施数量减少50%。该区土地治理项目以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作为该区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部分,在漕河镇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记者看到的不仅是“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更有“村在林中、家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别致景象。这得益于兖州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在漕河镇马亭至华厂村的开发道路上,绿化树木品种由普通变为高档,一改往年的老品种黑杨107,变为集防护实用与观赏价值一体化的法桐,成为观光、休闲的林荫大道。“俺在护理主干道林木时,眼前看到的是一幅幅美景,就像在景区中干活,在景点中锻炼身体一样。”漕河镇护林大队队长左保武说。田园变成公园的同时,村民劳作也变成一种享受。“看到成方成块的大田地,庄稼绿油油的,就像在公园里,干活也不觉累了。”薛朱刘村李大爷高兴地说。
兖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士新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把项目建设在美丽乡村规划片区上,把项目建设在农业高新示范园区上,从而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更加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圣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