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7日消息:当前,我国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2015年6月27日在贵阳举办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又传递出时代共鸣的最强音:新常态下更要重视生态文明,让逐步走进人们心灵、入心入脑、付诸实践的“绿色化”成为引领生态文明的新潮流。
党中央、国务院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绿色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绿色化”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是在今年3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足以证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中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视程度。
何谓“绿色化”?通俗地解释它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能够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它还是一种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生态是国际社会能够求得最大公约数的领域,是国际合作日益广泛的领域,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让“绿色化”成为引领生态文明的新潮流,是从根本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早已跨过“温饱线”的老百姓,如今盼环保、重生态、求生存、讲质量、享幸福,这也是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要不辱历史使命、不忘人民重托,不负群众期盼,以前所未有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加自觉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锲而不舍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让“绿色化”转化为丰厚的物质成果。
首先,让“绿色化”成为全民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论是国内或是国外,任何投资者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的地方去投资、谋发展、创大业,去工作、生活和旅游。发展“绿色化”,加快绿色崛起,不允许过去多年形成的墨守成规、观望等待的消极观念束缚我们的头脑,更不可“穿着新鞋走老路”。各级领导干部是发展“绿色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引领者和指挥者,要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只要领导带头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广大群众就会踊跃参与,干群同心同德是发展“绿色化”的坚强保障。我们只有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挥好、发展好生态优势,推动后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才能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强中华民族。
其次,建设“生态法治”势在必行。发展“绿色化”,我们必须坚持守法普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把法治理念和法治手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下大气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做到不欠新账、还清旧账。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再次,健全和完善生态考核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合理适度调整和降低GDP增速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凸显生态建设成果的考量比重。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注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反对简单地以GDP增长论英雄的考核办法,对生态指标不达标的要实施“一票否决”;对领导不力、决策失误导致污染严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生命安全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责。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