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文明建设的“迁西样本”

2015年08月28日 09:21唐山劳动日报李妙侠 梁中凯

中国园林网8月28日消息:迁西,近日以“甘栗万垄,渔夫千竿”的美誉入选“2015百佳深呼吸小城榜”,位列排行榜第48位。

迁西,城乡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年均超过290天,稳居唐山市首位。

迁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金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板栗之乡”,迁西县始终秉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的“迁西样本”,全县拥有134万亩茂密森林,境内有潘家口、大黑汀等84座水库,接近63%的森林覆盖率让绿色已成为迁西主色调。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与实践者,迁西正一步一个跨越,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篇章。

生态工业绿色崛起

“利用10%的土地创造90%的财政收入,打造‘金山银山’;利用90%的土地进行生态建设,为后人留下‘绿水青山’。”县委书记白春明用顶层设计为生态预留出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这县以滦河时代总战略为引领,对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更加值得称赞的是,迁西谋划新的产业项目过程更是咬定“绿”字不放松,不论效益如何,只要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一律不上,千方百计引进发展绿色环保、高新科技、超低排放的产业项目。

作为钢铁大县,迁西面对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热、废水、废气等低品位能源,积极开拓思路,利用津西、万通两大钢铁厂低品位高炉冲渣水、炉壁冷却循环水等低品位工业余热,实现了绿色供热,开创了全省先河。据测算,该项目年可实现节约标煤6.3万余吨,减少烟粉尘10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36吨,减少氮氧化物252万吨,节水55.2万吨。

在迁西县南观村,一面坡的太阳能光伏电板铺陈开来,如翻卷的波浪一般,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该项目由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唐山市第一个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40亿元,铺设光伏板400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400兆瓦,相当于一个中型火力发电厂的规模。此项目实现污染零排放,与火力发电项目相比,每年节煤14万吨。

这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致力于将绿色工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工业企业比比皆是,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铺陈开来。总投资15亿元,打造太阳能光伏玻璃、现代家居建材产业集群,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9亿元,增加地方可用财力0.8亿元。全力推进的中核冀东核电项目,总投资1600亿元,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260亿元,增加地方可用财力26亿元。

生态旅游“花样百出”

每年六月栗花绽放之时,香飘四野,栗花那幽雅的气息给广大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游人的口口相传,每年来迁西穿林海、看栗花已成为一种潮流。

迁西县拥有70万亩板栗树,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县把主要精力放在生态旅游开发上,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依托“青山、秀水、古长城”的产业特色,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在加快景忠山、青山关、喜峰雄关大刀园、五虎山等已有成型景区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启动境内长城步道、绿道、通道、南部百花谷、滦河谷生态旅游集聚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北部长城文化、中部水韵文化、南部生态休闲文化三条文化旅游产业带,强力建设环京津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生态旅游名县。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全县人民的绿色银行。

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率先拉开建设大幕。迁西境内所辖世界文化遗产——明长城达105公里,长城建筑体系十分健全。为了将这一区域打造成舒适的休闲游景区,迁西县编制了《中国长城国际步道总体规划》,以中国长城国际步道项目为依托,通过打造“自驾绿道”“长城步道”“生态廊道”三条主线,集长城度假、山水观光、文化游览为一体的长城文化旅游带,让游客可以在连绵的山系任意浏览山中绝佳美景。

[分页]

中部、南部文化旅游产业带紧跟步伐,一场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设大潮在栗乡大地强势涌动。投资30亿元的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项目,已完成薰衣草生态庄园建设,该项目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薰衣草主题休闲度假旅游区、河北省环津京休闲旅游产业带上的新品牌和唐山市旅游产业提升发展的新引擎。南部东莲花院乡林果资源丰富,有“花果之乡”之称,当地农民利用资源优势,办起了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园,每年都会举办梨花节、大樱桃采摘节、葡萄采摘节、安梨采摘节及各种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来这里踏春赏花、采摘瓜果,使农民在自家门口依靠身边的生态资源就能就享受到旅游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2014年,全县各类休闲农业园已有80多家,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以上,实现产值6亿元。

生态城乡美景如画

城市和乡村建设是一个地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县围绕“县城就是一个最大景观”这一城建核心理念,聘请北京知名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高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沿山建设顺应山势,突出层次,避免遮蔽山景,沿水建设讲究高低错落、突出水景,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融合。依托县城外环路,在周边山体大量植树,依山布景,打造城市绿化生态圈;利用沙河、滦河穿城的地理优势,沿河建设滨河公园,打造融亲水自然、人工艺术为一体的城区湿地景观。目前,这县已建成了滦水湾公园、栗香植物园、栗乡文化公园、滨河公园4座城市公园,喜韵园、彩虹园、毓水园、康乐园等7处省级游园。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685公顷、602公顷和186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7%、41%和14.6平方米。

坐拥山水,并不等于有了山水特色,为了“显山”,这县明确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严格控制各区域的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做出了明确限制,确保城市有良好的天际线,并保证从任何角度看山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围绕“露水”,迁西按照“水系穿城、水边设景、依水而居”的城市布局,建设滨水景观和建筑,以彰显水之灵秀。在地势较高的堤坡上,有选择性地种植茂密的乔木林,隔离了城市噪音,保证了环境幽静。登上堤坡,举目远眺,给人心旷神怡的景观体验。

望眼乡村,可谓是移步换景,景景入画,既有像太阳峪一样浑然天成,风景宜人的美丽山村,又有像马家沟一样干净整洁、人文色彩浓厚的文化村。近年来,迁西县委、县政府以多元、开放的思维,立足“生态、文化”相结合,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和大自然赋予的独特优势,打造出一批高标准的生态文化村;此外,这县力争做到“内外兼修”,在农村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在全县打造了34个“国学文化”示范村,进而在全县推广。改变环境的过程,也是更新群众观念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广大栗乡人民更加崇尚文明。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县已经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称号,并创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村12个,省级生态村15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1个。

推荐阅读: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转型

德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

发展生态文明的中国优势

杭州:拟立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