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确立“十三五”生态环境目标

2016年01月12日 08:48合肥日报郑成功

滨湖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中国园林网1月12日消息:去年12月中旬,在合肥高新区柏堰湖,大批来自北方的候鸟红嘴鸥在湖面上盘旋翱翔,时而俯冲,时而高飞,自然和谐的一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这样的情景在合肥并非仅此一处,如今有八成候鸟都经过或留在合肥,除了红嘴鸥之外,巢湖以及各大水库,来此过冬的有小天鹅、鸳鸯和野鸭等候鸟也数不胜数。

鸟类的本能选择,见证了合肥生态底色夯实的成果,也是合肥打造最美省会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创造绿色繁荣最生动的注脚。

重金治巢,守望城湖共生

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之魂。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拥有巢湖湖区面积从1/3拓展到全湖,占流域国土面积的比重从27%增加到65%。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城湖共生”、“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秉承着这样的“治水”理念和思路,一场史无前例的巢湖治理工程拉开大幕。

系统工程纷繁复杂,但实施脉络清晰。

合肥编制完成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通过“分区、分类、分期”的治理路径,有序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污染源头减排、入湖河流减负、河口湿地净化、闸坝补水调度、湖区引流扩容”等措施。从2012年开始,环巢湖道路桥梁、防洪、航道、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入湖截污、旅游开发等“八大工程”全面实施,同步推进“绿化造林、农业结构 调整以及土地整治”等项目。

此外,合肥新修订《合肥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输水渠道纳入“河长制”管理,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村庄搬迁工程……

显力度利剑悬,功效初成。随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 水清山绿渐行渐近。

有数据为证:“十二五”期间,巢湖湖区水质由“十一五”末Ⅴ类好转为Ⅳ类、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部分河流水质有所改善;2014年,合肥纳入《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11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有7个达标,较2012年增加5个,通过了国家规划考核;此外,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为100%。

“十三五”已经到来,合肥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水不止”。将开展环巢湖治理四期工程,加强重污染河流整治。力争到2017年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稳定达标;到2020年,巢湖水质明显改善、氮磷指标稳定下降,主要河流水质消除劣五类。

铁腕治污,留住蓝天白云

猛药去尘,重典治污,誓守蓝天战雾霾。

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淘汰黄标车,关闭高污染企业,整治燃煤小锅炉……“十二五”期间,为留住蓝天白云,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畅”的美丽幸福城,合肥重拳频出。

关闭整治污染企业不犹豫。

2013年的最后一天,合肥关闭了城区最后一家化工企业——原安徽氯碱化工集团;2014年1月,丰乐农化老厂区停产搬迁;2015年1月24日,庐阳区一家企业因为污染环境被庐阳区环保局查封,这是合肥环保执法人员第一次对排污企业现场查封;2015年10月13日,肥东县环保局对安徽省安泰种猪育种有限公司下达了按日连续处罚决定书,罚款262460元(共22日),这是合肥首家企业因污染被按日计罚……

淘汰污染黄标车不手软。

2014年、2015年,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年初的重点工作来部署,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18辆黄标车在全市率先报废,目前,合肥已经实行黄标车市域禁行,全市50540辆黄标车已淘汰4.3万辆,淘汰率86%,其中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13484辆已全部淘汰,淘汰率100%,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分页]

铁腕治尘,多措并举。

合肥印发《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日分析、日调度、日通报;佳通轮胎、大江水泥等重点行业25个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加油站、储油库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全部完成;2015年共淘汰燃煤锅炉907台、875蒸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合肥的783台燃煤锅炉、826蒸吨淘汰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禁燃区无新建燃煤锅炉。

推进扬尘污染控制,全面推广新型环保智能渣土车,在工地出口安装监控,共完成裸露土地绿化项目394个、完成绿化覆盖约215.8万平方米;率先实行全年全市域秸秆禁烧,夏季秋季未出现一处火点,严管有烟炭火烧烤污染……

合肥的空气保卫战如今成效初显。

“十二五”合肥燃煤电厂和热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完成脱硝,27个国家“十二五”减排目标责任书项目全部建成。减排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数据显示,合肥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3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节节高升——2013年,182天优良,空气优良率49.9%;2014,190天优良,空气优良率52%;2015年,255天优良,空气优良率69.9%。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月16日到9月30日,合肥空气质量实施新标准以来,连续2个月(8月、9月)空气质量100%优良,连续77天优良(7月16—9月30日),均打破纪录。

“十三五”期间,合肥将继续统筹“九招治霾”,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到2020年,力争实现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分别低于70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70%。

见缝插绿,成功创建森林城市

街头绿道、游园密布,沿河、沿湖绿树环绕,大蜀山以及西扩公园、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如今的合肥,能给肺来个SPA的地方正越来越多,继上个世纪摘得国家首批园林城市桂冠之后,“十二五”期间,合肥又拿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金牌,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中心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城里见缝插绿,增绿添彩,提升品质,让居民出门即见绿。

通过全面实施城区绿化大会战,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实现了绿化面积拓展和绿地质量提高。如今不仅仅在老城区,滨湖新区的塘西河公园、金斗公园等都进行了绿化的提升改造,绿化缺株断档、小老树、长势不良等问题越来越少了。高新区的望江西路、蜀峰湾公园也更换乔木,增加了节点花卉,绿化景观品质整体得到提升。

城外森林环绕,构筑天然生态屏障。

在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合肥“十二五”期间打造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森林屏障。其中,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众兴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巢湖岸边等都是添绿的重点区域;南淝河、派河、四里河等八条河流沿线新增片林,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脉络;江淮分水岭沿线的官亭、小庙等乡镇以及众兴水库周边,构成3个超过10万亩的大型森林板块,构筑了城市北部由西向东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绕城高速森林长廊则将大蜀山森林公园、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众兴水库等周边多个万亩森林串联起来,为城区再添一道“绿色项链”。

回首“十二五”,合肥造林绿化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效果之好、机制之新,在合肥植树造林史上前所未有。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创历史地完成造林120万亩,新增和提升城区绿化六千万平方米左右,营造了一千多公里长的城市道路绿化带,实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合肥人均公共绿地已经超过13平方米,相当于一间主卧室那么大的绿量。

生态环境改善,合肥鸟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目前,合肥有各种鸟类约200种,且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占全市鸟类总数的40%。

“十三五”期间,拿下“森林城”的绿量标准之后,合肥开始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军。其中,2016年计划完成造林13万亩,安排造林任务10.7万亩。

合肥“十三五”生态环境目标

“十三五”,合肥将继续坚持湖清城美的生态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导向,紧紧围绕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好“水文章”,留住蓝天白云,着力打造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丽合肥。致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阔步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繁荣之路。

全面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着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大气、水、土壤等污 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设低碳社区示范点,照明使用节能灯具,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收集生活用水二次利用。

合肥还将深入开展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力争肥西县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继续创建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

到2020年,合肥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空间管治、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环境责任考核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推荐阅读:

京津冀生态环境超负荷问题 出路在于发展转型

福建:将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三五”期间将补足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短板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