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

2016年01月25日 14:27中国吉林网

中国园林网1月25日消息:生态是白城立市之本。白城生态关乎可持续发展,事关200万人民福祉。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放在“十三五”规划“四个重点”工作之首予以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决定利用2016年到2018年三年时间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规划造林1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以上;湿地修复1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200万亩,湿地面积达到810万亩以上。加快构建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村屯林围化、湿地草原河流主体功能化、荒漠盐碱全绿化的生态建设格局,实现山清水秀、林茂粮丰、草兴畜旺、生态产业发达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打好造林还湿攻坚战,必须创新运行方式,强化工作措施。

一、树立大生态观念。湿地、草原、森林是白城独特的三大生态系统,必须正确树立林、草、湿一体化的大生态观念,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草原等各个生态系统的藕合作用,统筹谋划,系统实施,协调发展。要做好林地、湿地等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和全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示范区建设。

二、实施工程带动战略。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湿,大工程带动战略,重点实施林地清收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湿地修复工程和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工程。湿地修复工程突出抓好湿地引水、土地整理、退耕还湿、芦苇湿地修复和湿地公园、保护区建设。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主要抓好城镇绿化美化、美丽乡村和绿色通道建设。

三、实施项目包装拉动战略。编制好退耕还林还湿、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抢抓国、省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把白城生态建设项目纳入国、省计划,争取国、省生态建设资金扶持,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包装在项目当中,用项目拉动生态建设。

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白城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瞄准林业科技前沿,加大在盐碱地、沙地等荒漠化土地治理上的科技攻关力度,在研发推广适于白城生长的优新树种品种上下功夫,搞好杨树基因库建设,探索节水灌溉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在林业建设上破解一批重大科技难题,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五、实施依法治林战略。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利用设区市立法的有利契机,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林地、湿地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资源。要严厉打击涉林涉湿违法行为,提高林业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要加强林业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六、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精心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狠抓改革任务落实,确保改革扎实、有序进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国有资产不流失,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良好,林场职工收入稳定,社会和谐安定,国有林业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搞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形成产权主体明晰、经营形式多样、发展利益共享的集约经营之路。

七、落实政策措施。坚持“谁造谁有、长期不变”的林业承包基本政策,以林地清收还林为总抓手,采取“清、包、租、调”的办法,落实好造林用地,并要向荒山荒地、不适宜耕种的一般耕地进军,千方百计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搞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林间、林下经济。

八、培育开发生态产业。牢固树立用市场手段推动林业发展的理念,彻底转变林业发展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思维,大力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具有白城特色,适宜本地发展的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要利用现有杨树、山杏等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搞好林果资源的加工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林果间作、林圃间作,发展林间、林下经济。要搞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加工利用,发展生态旅游业,培育壮大生态产业。

九、运用互联网+林业概念。整合全市林地、湿地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苗木、林果等林产品、湿地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林产品、湿地产品信息快速交易空间。实行林地、湿地资源信息化联网管理,建立电子档案,绘制森林、湿地电子一张图,把信息化贯穿林业建设和管理全过程。

十、弘扬生态文化。搞好白城生态历史文化研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专题报道、文学、戏剧、电影的形式,积极反映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的呼声,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培育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植树节”、“爱鸟周”、“白鹤节”、“山杏节”等生态文化活动,搞好白城野生动植物科技展览馆、博物馆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理念,系统综合、主体鲜明地弘扬生态文化。
 

推荐阅读:

随州首座郊野型湿地公园2016年成型

西藏:湿地保护生态可持续的生计

山东即墨万余公顷湿地保护良好

荆州“十三五”拟投116亿元保护湿地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