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业去库存压力大 未来四个认识很重要

2016年03月23日 09:15中国绿色时报曹云

中国园林网3月23日消息:市场需求越来越小,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总体库存越来越大,销售价格越来越低……这就是近几年来苗木业面临的现实。

在2月26日于天津召开的2016全国花卉产销形势分析会上,与会者针对苗木业陷入困境的原因、走出困境的时间、转型升级的路径、长远发展的前景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与会者认为,在持续高速扩张之后,苗木业去库存待转型之压力依然明显。

发展困境仍在继续

整体上,2015年苗木行情普遍不景气,销量和价格都处于下行状态,在新开工程减少、工程预算压缩、苗木去库存等严峻考验下,苗木业总体仍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萧条期,“买方市场”的行情特点在持续。

“2015年夏溪常规乔木市场处于震荡期,曾红极一时的传统品种如桂花、紫薇、樱花、红枫、广玉兰等,销量、价格双双下滑。其中,桂花首当其冲,与价格高峰时期相比,普遍降幅在50%以上。胸径10厘米的广玉兰,前两年至少卖到600元,现在200元左右就能装车。紫薇、樱花、红枫等常用乔木,近期成交量和价格都跌到了6年来的谷底。有些苗圃甚至一个月没有接到像样的订单,不少商家为了周转资金,不得不亏本甩卖。”浙江夏溪花木市场总经理姚辉说。

销售受阻、价格下滑、产品积压等压力,传导到生产环节,又进一步形成低价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恶性价格竞争,使整个产供销形势更加严峻。为拉动销售,降价成为业内普遍手段。苗木的高利润时代已成过去。

在绿化观赏苗木业最为发达的华东地区,苗木库存量严重超过行业需求量,而苗圃之间产品同质化、销售半径重叠等现象严重,使得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有人甚至提出,2016年,种苗还是种庄稼?

在苗市持续低迷的同时,土地租金、人工费用却不断上涨。姚辉介绍,夏溪早市上,一些农户在报价表上已将净售价与上车价分列,如蓬径1.5米的海桐球净售价45元,上车价却要60元。据测算,中小规格苗木,人力成本占售价的30%以上,部分超过50%。

杭州园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吴世光认为,苗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价与暴利时代终结,价格和利润回归理性和常态,产品稀缺已成过去,苗木业进入过剩时代。

内外交困导致困境

外部需求严重萎缩,被视为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之一。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

受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绿化苗木两大主要市场——市政工程和房地产近两年都不景气,工程施工量大减20%-30%,有的地区甚至缩减了一半以上,需求动能不足、去库化困难。

尽管如此,市场上仍然存在亮点。一些符合当前工程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少数精品苗,依然不愁销。

“‘降规格采购’对胸径12-15厘米的中小规格绿化苗起到了拉动作用。2015年下半年,胸径15-20厘米的香樟、胸径12-15厘米的栾树,市场表现还不错,虽然价格同比下降了不少,但销量保持了2014年的势头;银杏持续跌价让常规道路绿化工程‘用得起’了,中小规格银杏在2015年顺势崛起,销量增加明显。”姚辉指出。

这说明,行业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实也不容小觑。最明显的,就是产能严重过剩。

“据国家林业部门信息,全国苗木存圃量约600亿株,但年使用量包括造林苗只能用250亿~300亿株,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吴世光说,“这两年苗木销售下滑,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调整大势影响,但更多是因为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性矛盾所致。”

过去,受高利润驱动,规模成为最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苗圃从单体几亩发展到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亩,全国种植面积由十几万亩发展到2000多万亩。一旦外部宏观发展稍有变化,立马陷入过剩泥淖。

眼下,生产成本高企,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与物流成本等不断攀升,有的苗圃销售收入不足以支撑运营开支,维持再生产非常困难。

[分页]

随之,资金链断裂风险也加大。苗圃经营资金来源大多为间接融资,在市场需求低迷、销售减少、价格下降的同时,要素成本又不断上升,双重挤压使不少苗木生产者尤其是规模化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产品同质化严重也是问题之所在。

姚辉介绍,在集团、工程消费大减的环境下,私家庭院及高档小区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场合的节点绿化特别青睐应用果树。在此带动下,2015年夏溪果树整体销量比2014年上涨了近30%。同样,个别品种因存圃数量有限,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档,比如胸径15厘米的合欢与2014年比,价格上涨了20%左右。

过剩的都是同质化产品,市场上真正能满足用户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从未饱和,甚至稀缺。

转型开创美好前景

有苗就任性、种什么苗都能卖、卖什么苗都能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吴世光指出,未来,找准定位很重要、产品对路比精品重要、品牌价值比血拼价格重要、技术与服务比卖苗重要,转型与创新对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从整体和长远看,随着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对苗木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巨大。对此,姚辉深有感触:“2015年苗木总体的需求量还是不小的。在夏溪,美丽中国相关绿化工程、一带一路工程、铁路公路工程、沿江沿河绿化工程、风沙防护工程等众多生态项目是苗木市场的重要支撑,尤其对水生植物、草花地被、花灌木、毛球、色块等品类销售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毫无疑问,国家生态战略对苗木产品的巨大需求将一直存在。关键在于苗木业必须适应形势和市场变化,创新模式、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以全新的经营理念、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此种需求。

吴世光认为,从短期来看,苗木经营首先要理性对待苗圃扩张,严肃对待跟风种植和同质化竞争,保持差异化生产经营;对现有苗木进行梳理,不惜售,不盲目存大苗,盘活存量、加快周转,确保现金流不断;在确保主营产品和苗木质量的基础上,向苗旅结合、林苗一体、园艺生产靠拢,突破园林苗木单一市场的束缚,创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收入来源;适应新常态、运用新技术,主动拥抱互联网,积极与资本对接,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用资本运营解决“资金瓶颈”。

另外,花木产品尤其是苗木产品,绝大部分以绿化工程为需求导向,以家庭为方向的常规苗木的培育与应用尚未展开,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薄弱。未来,苗木业应成为庭院、节日等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工程苗木家庭化发展方向。

走出困境,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大苗企以及农林科研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参与苗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探讨和制定园林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打造全新产业价值链;加强产业和市场调研,建立苗木大数据库,彻底摒弃盲目生产的习俗,指导行业依靠云服务和大数据应用来安排生产经营。

可以肯定的是,苗木业蓬勃发展的春天一定还会来临。

推荐阅读:

聚焦去库存:剩下的300亿株苗何去何从?

绿色建筑集成产业成钢铁去库存“新动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