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3日消息:“以前,一下雨公园就会有积水,既耽误市民休闲,又影响公园景观,现在园区可谓是旧貌换新颜,不仅没了逢雨必涝的问题,还多了不少利用雨水打造出的新景观。”近日,在广西南宁市的石门森林公园,摄影“发烧友”胡雁和记者聊起公园的新变化。
自去年4月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以来,广西南宁市以“建城、治水、为民”为目标,因地制宜探索打造区域综合海绵体,初步形成了“点面统筹”的做法。
获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南宁首先启动了项目建设三年实施计划。石门森林公园是此次南宁试点建设示范区之一。“通过增设透水沥青、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海绵化设施,我们对园区的汇水区域进行了全面改造,既达到下渗、滞留、净化雨水的效果,又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负责公园改造规划工作的韦护说。
参与海绵化改造项目建设的南宁青秀区住建局副局长陈超凤等人介绍,海绵示范点建设也正在逐步解决一些居民小区和学校的排水、用水问题。通过配备雨水调蓄池和植草沟等改造项目,能够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净化,收集的水经处理后还可用作小区景观补水和绿化浇灌及道路冲洗等。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宁市相关部门还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在南宁市青秀山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其充分利用园区的自然条件,将雨水依靠重力导流到兰湖,而后利用多种水生植物对雨水进行入渗过滤,起到雨水净化作用。“整个环节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净化以后的水质基本能达到地表四类水质。通过兰园的雨水循环利用,园区每年可利用雨水1.1万吨,节约提水电费120万元。”青秀山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快速推进的背后是“点面统筹”综合施策的结果。自被确定为试点城市以来,南宁以“建城、治水、为民”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和问题导向,逐步探索出了打造区域综合海绵体的“南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构建推进格局。在试点名单公布后,南宁市先后出台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海绵城市2015年工作方案》《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绩效考评方案》等多个政策措施,增强工作保障。为了项目及时落地,研究出台项目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内容等多个标准规范,实现了规划引领。二是强化工作系统运行,创新融资模式。为促进工作系统推进,南宁制定了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例会三级会议制度,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工作联络单制度,明确对项目业主和相关责任单位跟踪督办、定期通报等内容。而在投融资方面,积极推行PPP投融资模式,在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项目等流域治理中采用设计—建造—融资—运营(DBFO)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探索以治理效果作为付费依据的融资模式。三是因地制宜打造功能分区,连片建设区域综合海绵体。结合目前实施的项目,南宁探索了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道路立交、内河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的海绵化做法模式。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南宁市明确了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周边小区和公共建筑等客水吸收消纳,削减水体污染,逐步形成海绵体连块整体化的建设思路。
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赵红明说,如在石门森林公园片区为改造中,将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市人大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统筹考虑,并计划今年继续往外延伸,与已建设完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一个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借鉴此种做法,目前南宁市已逐步形式多个综合模式做法的连片海绵体区域,大大提升了多雨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依据规划要求,南宁市自2015年至2017年期间将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面积54.6平方公里,总投资达87.71亿元,涉及水生态修复、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和排水管网项目等项目200余项。 “在去年155项的计划项目中,已开工项目达93项,开工并完工项目达56项,区域综合海绵体的连片效应正逐步凸显。”赵红明说。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