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防治 湖泊调蓄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园林网7月12日消息:湖泊在城市汛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教授方正给出如下解答:湖泊是陆地上具有重要调蓄作用的天然水体,也是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雨季,湖泊可以接纳陆地上的多余降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发生;在旱季,湖泊可为工农业、居民生活提供水源。“城市湖泊作为调节城市降雨的重要场所,具有人工排水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方正教授还指出,保护好湖泊,才能充分发挥其接纳城区多余雨水的作用,让城区的降水就近排入湖泊,免去依靠雨水管道长距离排江的复杂程序,大大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也能极大节省各项费用。
日常保护与调蓄能力息息相关
方正教授介绍,自然界中的降雨一部分经河流排走,另外一部分会流入陆地的低洼地区,从而形成湖泊、湿地等,而湖泊的调蓄能力则与其日常保护息息相关。“作为武汉市5A景区,东湖周边的土地是很多开发商眼中的‘唐僧肉’。但事实可见,东湖周边的林地、湿地相对较多,房地产开发并不密集。有了植被的保护,雨水不会急速排入东湖,为城市排水起到缓冲作用。”同时,方正教授表示,此次东湖在汛期的应急处理相对较好,周边渍水的排除速度较快。
东湖可纳入“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中
去年4月9日,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初期启动选取青山老城、四新新城作为一旧一新集中示范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个示范区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错峰、减排雨水的作用,大部分雨水通过自然的方法渗透进植被、湿地中。”方正教授表示,针对今年特大降雨,仅靠城区内的小型海绵体远远不够,东湖完全可以纳入到整体“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当中,通过湖泊保护、水位控制等相关措施,成为一块巨大的“城市海绵体”。
方正教授建议,武汉市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应充分发挥湖泊的调蓄作用,特别要发挥各个湖泊的协同作战作用,使东湖和其他湖泊连通起来,通过多湖连通,扩大城区的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城区内涝灾害的发生。
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遭遇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强降雨,7天降雨量累计达560.5毫米,周降雨量突破武汉市最高历史纪录。6月30日至7月7日早上8时,东湖承接了3000多万立方米的雨水,如“海绵”一般为缓解城市渍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据市水文局东湖站监测数据显示,7月5日晚至7月6日下午,东湖片区降雨量达247毫米,日降雨量为近10年最大值。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水位上涨了40厘米,水位涨至20.25米。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7月6日的强降雨天气中,中心城区泵站排水速度无法跟上降雨速度,东湖在这次降雨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调蓄和削峰作用。”
排水方向
东湖水面面积33.6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达131平方公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简称“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汇水面积之所以远远大于湖泊面积,是因为东湖在雨期接纳了来自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的雨水:“在不进行抽排的静态状态下,每下1毫米的降雨量,东湖水位就会上升4毫米。这一周,武汉降下500多毫米降雨量,水位应上涨2米多,但据7月7日上午8时数据显示,东湖水位为最大子湖郭郑湖的20.35米,较强降雨之前仅上涨了1米左右。”
今年,东湖防汛工作开启较早,自4月起,东湖开始了紧张的防汛准备工作,包括拆除拦鱼设施、清淤疏涝、调控水位等,并成立区防汛指挥部,提早腾容,随时备战可能发生的强降雨天气。
据了解,东湖风景区的排水系统分为外排和内排两种,东湖水体外排港渠主要有二条:一是通过新沟渠经罗家港后由罗家路泵站抽排入江;二是通过水果湖、楚河经沙湖后由新生路泵站抽排入江。汇入东湖水域的则有东湖港、茶港、九峰明渠、卓北路排水箱涵、紫松明渠、武汉火车站南侧排水明渠、先锋明渠、先锋晋家湾动车段排水管涵等主要排水渠道。东湖的防汛排水工作直接关系到汛期武昌、青山、洪山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排水安全,也直接关系着东湖隧道围堰拆除和东湖绿道建设两项重要工程的施工。
这段时间武汉的遭遇,难免会让人想起1998年的大洪水。据记载,1998年7月21日武汉迎来当年最强降雨,东湖沿湖大道水位高达21.80米。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回忆,当年东湖周边渍水严重:“1998年我在东湖磨山工作,记得7月21日那天东湖旁边全部淹水,下午五时30分下班后磨山门口无法行车,水深过小腿肚,只能从东湖南路绕道走。而在前几天,武汉遭遇最大暴雨的时候,东湖沿湖大道最高的水位距离路面还有七八十厘米,依然可以正常开车来往。”7月6日早晨,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开始对东湖全区范围进行检查,梨园通道、青王公路、东湖宾馆周边等敏感地段基本顺畅,仅先锋村果批路不能通行。下午4时,除果批路外,其余路段渍水全部消退,下午6时,果批路渍水也全部消退。
布局谋划
东湖作为国家5A级景区,在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工作相比武汉市其他湖泊而言更为严格。近年来,其水域面积始终保持在33.62平方公里。1998年1月10日实施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就对东湖水体保护提出了相应规定。近年来,该《条例》虽不断进行修订,但违法填湖始终是“高压线”,不得触碰。最新出台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简称《规划》)第二十一条详细对东湖风景区过渡带和外围协调区做出硬性要求。《规划》指出,需在东湖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接壤处设置过渡带,宽度在80-150米之间,起到警示、串联、围合、保护内部景区核心湖面等作用。在外围保护地带,《规划》也将建筑物布局、设计的详细要求细化到东湖外围的具体街道,严格守卫东湖湖岸线的完整。
除此之外,自2012年武汉市将“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纳入承诺整改的十大突出问题以来,每年东湖风景区均与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并先后在东湖、严西湖易发生填湖行为的主要道路及岸线设置了18处湖泊保护责任公示牌。此外,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以及东湖风景区城管执法局相互配合,建立了三套机制监督东湖填湖情况,仅2015年,就快速处理了三起违法填湖的行为。此外,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也于2013年拿出100万资金,奖励基层单位和个人对东湖湖泊的保护行为。
严禁违法填湖 东湖水域面积18年未减小
“目前东湖水位为20.35米。”7月7日早8时,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介绍。据了解,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每日均会通过武汉市水文局网站查询实时水位。
“目前东湖的水文情况可直接通过市水文局网站登录查询,随时可以监测东湖水文数据,及时向市水务局汇报最新动态。”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内部账号登录系统后,网站上将会显示东湖片区的水位、湿度、温度、雨量及风力五项数据,省去了以往“奔波在路上”的时间。
据介绍,2013年,武汉市水文局在东湖设置站点,实时监控东湖片区水域情况,地址位于东湖海洋世界附近,市民和游客可在现场通过电子显示屏上查看以上五项具体信息。
实时监测 智慧管理平台助力东湖防汛
4月中下旬,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东湖港阻水物
在《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中,“生态为先,和谐为本”是东湖湖泊规划的基本理念。近年来,东湖持续进行着水质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东湖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扬名,保护东湖水质是最重要的事情。”东湖风景区管委会针对武汉市2010年编制的《武汉市主城区污水专项规划》中有关东湖生态风景区以南片区规划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一项展开思考,认为其不符合《规划》对东湖水质的要求。2013年9月,东湖风景区强烈要求改变该区污水处理方式,并提出该片区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收集管网中的方案,委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进行研究。经过调查和论证,市规划研究院认为,6000吨左右的污水通过压力管就近引入喻家湖北路的市政管网,并通过虹景泵站抽排至龙王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技术上可行。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水务局和市建委共同投入7000万元,开始了东湖樱花园至盘山路、喻家山北路和八一路延长线污水主干管的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支管的建设正在修整规划当中。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批准于东湖建设的重大工程必须遵守“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2012年10月开工建设的东湖隧道已于去年正式通车,基于施工成本、东湖湖底淤泥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东湖隧道的施工采取围堰明挖的方式。隧道已经建成,目前围堰尚未完全拆除。为保护水体,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与东湖隧道建设方和施工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并委托武汉市防洪勘测设计院作为第三方进行监测测量,要求其将湖底高程恢复至原来的状态,回水还湖,东湖隧道建设方和施工方也积极配合,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工作。这位负责人说:“必须坚持占补平衡,不能因为任何原因使东湖的整体容积减少!”
占补平衡 东湖的整体容积没有减少
今年4月,据长江委水文预测分析,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6—8月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将明显偏多。针对可能发生的汛情,当月武汉市便已启动备汛工作,市领导针对严峻的排涝工作提出“安全导向、危机思维”的要求,全面做好防汛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东湖被分割成十余个湖区,其中最大的子湖是郭郑湖,湖面面积12.8平方公里。根据武汉市《东沙水系调度方案》,武汉市水务局提出汛期郭郑湖等主湖水位应控制在19.65米以下、筲箕湖水位应控制在19.50米以下的要求。接到调度通知,东湖自今年4月起就启动防汛排渍应急预案,开始拆除东湖新沟明渠注排水口及相关子湖连通管涵处的拦鱼栅等阻水物,疏通东湖主要排水通道,腾出库容。为落实到位,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及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负责人多次前往一线督促执行。4月17日,对东湖排水构成影响的所有拦鱼栅被全部拆除,各子湖间的拦鱼栅在与周边村民协商后也顺利拆除。同时,市水务局也通过新沟闸和楚河闸调控东湖水位。
此外,4月21日起,东湖风景区开始对各进出水港进行清淤疏捞。22天的时间内,长约1.2公里的东湖港、东湖支港中的水葫芦、杂草和树枝等约8000立方米阻水物被全部清除。
东湖风景区水域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东湖排水系统得到了优化:“2011年,楚河建成,直接连通了东湖和沙湖,形成了新的排水廊道。2012年,新沟渠建成,罗家路泵站可直接抽排东湖湖水,使东湖有了两条外排渠道。”武汉市水务局水务科学研究院规划室主任李敏表示,东湖多出口的排水系统较为科学,两条外排港渠可以相互调配,降低排水通道堵塞的可能性。
截至今年5月31日,东湖主湖郭郑湖水位降至19.31米,筲箕湖水位降至18.87米,超额完成了武汉市税务局提出的腾容要求,保证东湖水位有1—1.5米的蓄水空间。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