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鸡肠
中国园林网7月14日消息:前几天的一场暴雨,使呼和浩特等内蒙古部分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排水不畅,开启了“看海模式”,也使“海绵城市”的概念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那么,海绵城市究竟指什么呢?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起到了防止内涝的效果吗?内蒙古又准备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
“海绵城市”是什么?
“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首要优点是将雨水“变废为宝”进行收集利用。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211m³,占世界倒数第二位,该国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对自来水的依赖减少了40%。
反观国内许多城市,因水资源缺乏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量急剧减少,结果是城市地下空间出现大量空洞,地面沉降,危害城市居民生活。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下渗和雨水回用,同时增强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减少地下水的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由于海绵城市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以美国波特兰为例,以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将耗费$250万,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仅$200万,大大减少管网投入。
海绵城市主要以下凹式绿地的形式通过自然下渗吸收雨水径流,在城市“海绵体”增加的同时也调节了城市生态。
“海绵城市”成效几何?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确定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今一年期满,在此次暴雨“大考”中,这些海绵城市表现如何?
6月15日凌晨,江西萍乡市区暴雨倾盆,持续数小时。但在萍乡金螺峰公园,路面却不见任何积水。暴雨过后,萍乡市区其他几个经过海绵城市标准改造的地段,雨水也很快排完,没有发生内涝。
“以前广场上铺的是石材地砖,下雨积水,路没法走。现在雨停之后马上就可以出来活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真的很给力。”市民刘先生说。
萍乡正是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他的试点城市表现如何?
5月6日早晨,叫醒四川遂宁人的不是闹钟,而是闪电、狂风和大雨。据气象部门统计,当日8时至14时,遂宁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04.8毫米。但在遂宁的育才东路,整条街道没有任何积水。
在育才东路居住了20余年的老住户陈爽回忆说:“从前下大雨,整个街道上都是水,齐腰深,有的车子被淹了一半。”那么,今年雨水去哪儿了呢?
玄机就在于透水砖和雨水口。原来,路面更换成了天机砂透水砖后,雨水很快被吸附,然后直接渗透到地下。同时,整条育才东路上设有30多个雨水口,雨水由此排入路面下的雨水仓,再进入庞大的雨水管网,巨量的雨水被如此一次次地分流,从而避免了内涝的发生。
“一些原来的内涝区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已呈现‘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遂宁市城建局相关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在今年的暴雨“大考”中,浙江嘉兴、广西南宁、吉林白城等地部分区域,海绵城市的效果得到了显现。
内蒙古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给出了内蒙古建设海绵城市的时间表。
《意见》提出,2016年10月底前,各设市城市应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
到2017年年底,各设市城市应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滚动建设计划,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工作取得突破,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到2020年底,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设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到2030年,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设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未设市的旗县城关镇参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意见》提出了多个招数,推进内蒙古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际需要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并加强与城市排水防涝、道路交通、城市水系、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和融合。
各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蓝线”管理规定,有效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现状,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同时城市公园和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积极转变传统的道路、广场建设理念,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对植物根系有害的融雪剂,以人工除雪、机械除雪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融雪剂对道路、桥梁及绿化带的损害。
推荐阅读: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