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应对暴雨袭城

2016年07月20日 11:12长江网胡晓玲

中国园林网7月20日消息:近日,中央气象台连续不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并贴心的提出了防御指南:一是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二是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三是做好城市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可是,在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应对不断侵袭的大暴雨时, 静心思考,是否有那么一种适宜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不再一逢雨季就人心惶惶、担惊受怕呢?

国家主席习近平高瞻远瞩,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同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4月2日,确定了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等多个海绵建设试点城市,并在10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环节城市内涝的压力,可是又该如何行动呢?

理念转变为先导。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相应的,城市(水)规划缺失严重,面对现有的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我们应以《指导意见》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规划为引领。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与整治的系统工程,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至少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综合考虑。针对城市自然地理、气象条件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解决城市重大需求;充分考虑老城区和新建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避免以下问题:规划碎片化和建设工程化,要认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不能只注重工程施工,片面追求碎片化工程;设计教条化,必须因地制宜,一城一策、一地一策。

模式创新为关键。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采取政府主引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地政府应该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出发,首先要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其次要不断完善标准规范并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再次要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最后要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融资支持,并抓好组织落实。通过层层不断的努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应对暴雨频发带来的种种危机,更能让我们的城市愈加宜居宜业。

推荐阅读:

建设海绵城市 既迫切又需要勇气

福州梅峰公园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拒绝“看海”内蒙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海绵城市样本

(来源: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