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上,成都市首次提出了建设城市碳汇能力体系。这个新鲜词,也成为与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碳汇能力体系怎么建?效果会如何?成都市政协委员、政协环境专委会副主任(非驻会)吴永康解读,这是目前世界解决温室气体最可行的方式。
何为城市碳汇能力?
绿色植物释放的氧气转换温室气体
“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到今天,特别是工业文明短短300年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大约占到了60%,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增加了5倍。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成为当下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吴永康介绍,发展低碳经济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着眼于碳排放“源”上的减少,比如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发展公共交通等,这在本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都有体现。
同时“汇”处的吸收,即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全球目前有四大碳汇,大气、陆地、海洋和森林,其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因此,造林就是固碳,绿化就是减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途径。
成都如何建?
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39%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在本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和建设城市碳汇能力体系,占据了很大篇幅。比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全域限煤行动,推动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推动公交车、公务用车电动化。推广绿色建筑。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试点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共享新能源汽车等共享交通。
同时将加快中心城区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江安湖、青龙湖二期、北湖等水库建设。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推广绿色办公,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推荐阅读: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