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加快推进 生态修复3000亿元市场开启

2017年03月09日 10:27中国证券报

中国园林网3月9日消息:

“城市双修”修什么?

“城市双修”就是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

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认为,针对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规划改革,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要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山体修复

加强对城市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开山采石、破山修路等破坏山体的建设活动。根据城市山体受损情况,采取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植物,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元的山体修复利用模式。

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

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避免盲目截弯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违法取砂等破坏行为。在全面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基础上,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控源截污,强化排水口、截污管和检查井的系统治理,开展水体清淤。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市水系统。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恢复滨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动植物、底栖生物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

修复利用废弃地

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生态系统。场地修复后,严格地块规划管理,对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已修复土地和废弃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遗址公园、郊野公园等,实现废弃地再利用。

完善绿地系统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努力修复被割断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的连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让绿网成荫。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推行生态绿化方式,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比例。

主要任务目标

2017年,各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力争完成重要区域、地段、街道的规划设计,制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计划,推进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

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在全国各市、县全面推开,通过开展“城市双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

2030年,全国“城市双修”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广PPP模式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PPP模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双修”工作。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双修”。各地要鼓励把“城市双修”的项目打包,整合使用各类转移资金。力争在每年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双修”项目,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双修”工作。

千亿市场开启

分析认为,生态修复已经提升至重要地位,未来五年生态修复与重构市场空间将达到近3000亿元。

“十三五”生态环境环保规划首次增加了生态保护修复内容,对生态修复浓墨重彩地提出了要求。共规划“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两大类25项重点工程。鼓励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多渠道筹措资金,主要以企业和地方为主,中央财政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给予适当支持。

推荐阅读:

海南2017年将完成7.38万亩林业、湿地生态修复

新疆兵团生态修复持续向好 林业总产值达到394.9亿元

威海:里口山景区将实施生态修复性绿化等五项工程

生态修复:2016年重庆完成营造林338万亩

(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