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荒山造林 身家过亿

2018年11月09日 10:26中国绿色时报宋洪杰

中国园林网11月9日消息:创业24年,贵州贵华山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亮的绿色资产十分丰厚:

总面积6000亩的林区内,中幼林与成熟的杉木约占65%,银杏、板栗、梨树、桃树、平竹、南竹、红豆杉、桂花等经果林约占30%,还栽种了厚朴、黄柏、黄连等中药材。创业以来,刘亮先后投入发展资金2300万元,而按照评估,林区价值已达1.3亿元。

时间退回到26年前。1992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撤区建镇。组织上准备安排当时任乡长的刘亮担任副镇长,分管全镇农业和财贸工作,刘亮却选择了镇林业站站长职位。“我是学农业专业的,从小就喜欢栽花种树。”刘亮说。

到林业站赴任后,刘亮发现塘村和木耳村共有的一个村级林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无专人看管,附近村民把集体林场当成了自家柴山,森林资源被偷砍盗伐现象突出,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刘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先后找到两位出资者承包林场,却都因为管理难度大退缩了。无奈之下,他想到由林业站职工集体出资共同承包管理,先后召开3次会议,最终因意见不统一而作罢。

在妻子的鼓励下,刘亮决定自己承包林场。恰在此时,他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得知,199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事业干部带职带薪带头发展绿色产业”。刘亮找到县长,申请承包林场,获得支持和肯定后,以妻子张国秋的名义与村委签订了20年的林场承包经营管理合同,每年向村委交3000元承包费。

1998年,道真县出台林业荒山荒地拍卖政策,规定以前承包的林业荒山荒地全部纳入拍卖范畴。刘亮夫妇以当时政策拍卖的基本价,出资12万元认买了承包的那片林业荒山荒地。

创业之初,刘亮夫妇就遭遇了难题。由于林场周边社情复杂、森林资源长期无人看管,禁止放牧、采伐、砍柴等规定在周边村民看来严重侵犯了他们的权益。有的村民强行将牛羊赶到幼林地,有的经常进山损坏树木,有的故意挑起边界事端,并扬言要把刘亮夫妇赶下山去。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亮夫妇主动与村民交心、谈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的真诚打动了当地村民,获得了理解和支持。

林场位于1400-1600米的高海拔地区。刚上山时,由于交通不便,刘亮夫妇和护林员们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里。雷雨季节,狂风暴雨经常卷走棚顶、冲垮棚架、淋透铺盖;炎炎夏日,山上蚊虫叮咬严重,还时常有毒蛇光顾。林场距离镇上有20多公里的山路。造林季节,林场每天的工人最多可达两三百人,所需的油、盐、茶、米都要靠人力背运。白天,夫妻俩与工人同吃同劳动,收工后,妻子还要赶回家背送食物,然后返回林场给工人做饭。

承包之初,林场仅有2000亩稀疏幼林,几乎没有任何收益。刘亮夫妇确定了以短养长的发展理念,养殖禽类和牲畜、种植烤烟。1995年-1998年,夫妇俩连续被评为县烤烟产业大户,1996年夫妻俩还参加了遵义市烤烟产业先代会表彰活动。

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植树造林。多年来,刘亮夫妇从没停下绿化荒山的脚步。妻子张国秋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如今,年过花甲的刘亮夫妇仍然长居山上,还把女婿带到山上工作,女儿在县里教书,假期也会到山上帮忙。

昔日无人问津的集体林场,如今不仅为刘亮一家带来了可观收益,更为周边村民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就业机会。


推荐阅读:

湖北力争3年全部绿化长江干流两岸宜林区域

呼伦贝尔市林区北部发现3万亩野生杜鹃花

四部门共促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

转生态为经济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碳汇交易额超百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