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0日消息: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山水相依最风光。被誉为"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的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一座美不胜收的生态名城,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丽水"秀山丽水、天生丽质"。
坐拥一方绿水青山,丽水市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对"两山"理论知之愈明、志之愈坚、行之愈笃,提出打造"美丽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园。
打通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丽水激活"美丽经济"手握哪些"金钥匙"?对致力于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宿迁有何借鉴和启示?
真抓实干,生态保护造就优质资源
层林叠翠枝叶绿,洲渚溪青白鹭飞……走进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空气清新,独特的"水上森林"景观让人感觉置身于一座天然氧吧。
作为浙江省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是"八百里"瓯江最具原生态风貌的独特江域湿地生态系统,于2015年12月跻身"国家湿地公园"。
可几年前的九龙湿地,并非像眼前这般梦幻。“公园建设前,这里曾经养殖场和工厂林立、采砂乱象丛生、多头污染并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湿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功能退化。”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2011年,丽水市痛下决心,投入巨资,全面启动九龙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大力实施湿地污染整治工程,搬迁养殖场、整治湿地卫生环境、建设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引入湿地供用水;开展河道采砂整治行动、实施瓯江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狠刹抢占乱围乱建之风、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湿地自然资源保护;推进湿地修复整理、恢复湿地植被景观、培育湿地自然植被群落,科学恢复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整治期间,丽水市通过湿地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三管齐下”,以项目带动为主线,累计投入5000万元,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得以快速恢复,动植物种类不断丰富,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数据显示,通过整治,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主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公园内河水水质从建公园前的劣Ⅴ类提高到现在的Ⅲ类,现有脊椎动物399种、植物452种、昆虫289种。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第一步,科学开发与利用更为重要。对于九龙湿地这一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宝库,丽水人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动作———建设集保护、利用、科研、游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据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综合科副科长范良榜介绍,近年来,公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9亿元,大力进行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努力打造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示范区,同时,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形成“保护—利用—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公园建设成为更富生机的栖息地、更具价值的文化地、更高魅力的休闲地。
乡村振兴,优质资源化为现实生产力
进入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畲族村,一排排马头翘角、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整齐划一,背靠青山,怀抱着一池碧荷,荷塘里的荷花已经渐次开放,层层叠叠的荷叶呈现出一番“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依托这60多亩的荷塘,短短几年间,这个原本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村美民富、宜居兴旺。
“最近荷花陆续开放,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连着几天,已经接待好几个旅游团队了。”10日上午,位于利山畲族村的“临荷轩”民宿负责人徐联法正在整理大清早买来的菜,忙里忙外的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临荷轩’在去年国庆假期开业,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万元的收入。”
“以前别说是游客,本村的人都没几个!村子里的房子又老又破,环境又脏又乱,大家都不愿意住村里。”回想起昔日情景,利山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剑青说,该村曾经是低收入农户聚集的贫困村,村里没有特色产业,很多村民一年的收入就几千元。
穷则思变。2012年,利山畲族村迎来了跳跃式发展。当年,该村通过特色畲寨建设、旧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创建生态文明村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全村整体拆旧建新,共拆除危旧房面积13000多平方米,新建房130多间,农户新建房率接近100%,使得利山畲族村成为全国知名的美丽畲族村。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栖。村子变美了,引来了外来资本———浙江年利来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利山畲族村不仅将村里的农户房、河道、舞台、停车场、办公用房等闲置资产出租给该公司,打造农家乐综合体,并将荒废、闲置土地流转,供其开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动力。
2017年,利山畲族村的特色民宿接待游客10万多人,实现旅游经济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4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万元,是丽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6倍,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2倍。
做“+”文章,要素集聚迸发强劲能量
一袭碧绿长衣的瓯江把莲都古堰画乡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有古樟、古街和通济堰,因此取名为古堰;另一部分在莲都区大港头镇,油画产业发达,故称之为画乡,著名的“丽水巴比松油画”便诞生于此。
徜徉在画乡古街,画室、画廊、民宿、茶馆、棉花店、布鞋行分布古街两侧,俨然一幅古老与现代并存、文艺与草根共处的和谐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我,这里的创业氛围浓厚,行业交流也很多,既适合油画创作,又适合创业发展。”十年前,画家林春燕在古堰画乡创办了一家画廊。随着画乡人气越来越旺、名气越来越大,三年前,她在画廊的基础上又开起了民宿,充满文艺气息的民宿深受游客青睐。
林春燕的创业经历是丽水市落实“两山”理论,打造古堰画乡小镇、发展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
2015年,古堰画乡小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拉开了更高档次的建设大幕。围绕功能“聚而合”、产业“特而强”的建设定位,丽水市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重的建设发展理念,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全产业融合的示范特色小镇。
强化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小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8亿元;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融合集聚平台,以“旅游+”为引领,培育多层次的市场主体。
站上“旅游+”强劲风口,古堰画乡小镇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实现了质的飞跃。“旅游+油画”,实现油画专业展示、油画定销等联动互扶,油画产值达1.2亿元;“旅游+研学”,全国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年接待写生创作15万人次以上;“旅游+创客”“古堰画乡酒O2O体验馆”“茶食料亭”等一批原创业态不断涌现;“旅游+农业”,实施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构建有颜值、有体验、有品牌的农旅融合新格局。
据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迅介绍,近三年,小镇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24%以上,实现门票收入年均增幅58%,先后被列入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
做深“+”文章,促进发展要素集聚,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下南山村与古堰画乡小镇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下南山村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民们全部搬迁后,留下的房舍大多梁架倾斜、墙体开裂甚至濒临倒塌,面临着无人看管维护的窘境。
如何让这个已经衰败落寞的古村蜕变重生,获得全新生命力?
2016年,丽水市引进国内知名乡村休闲度假企业——联众休闲产业集团,以“保护并传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为原则,投资6000万元对下南山村实行整体保护性开发与市场运作,通过“古村+众创”模式,全力打造“民宿生态圈”。
联众休闲产业集团副总裁程长婴认为,利用市场化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建立以古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度假业态,可以有效促进古村落可持续、良性发展,达到永久性保护的目的。
现在,获得新生的下南山村已成为承载梦想的众创空间。在这里,当地村民既可以租赁土房开民宿、建工作室,也可以从事与乡村休闲相关的产业。在不改变村落原有脉络和建筑形态的基础上,丽水市将旅游休闲产业、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完美嵌入,激发出了一二三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劲能量。
推荐阅读:
(来源:宿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