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成候鸟天堂

2019年12月27日 09:29科技日报

浩浩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约7公里,是地跨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抚州市4个设区市和15个县(市、区)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就像一条蓝带一样,横卧在赣北地区。
  天气转凉,越冬候鸟向南迁,在鄱阳湖聚集。对于候鸟们来说,鄱阳湖就是它们的一个家。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鸟类达300多种,数量约60多万只。11月底至次年2月底将是鄱阳湖观鸟最佳时期。
  为了保护湿地,宁愿放慢发展的速度
  “为了保护这一湖清水,江西省放弃了很多,渔业、养殖业、工业都有严格的限制。为了保护湿地,我们宁愿放慢发展的速度,绝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确保工业园区没有一根烟囱,没有一个锅炉。为了保护候鸟,我们连环保节能的风力发电也放弃了。”近日,在由中国绿色时报社与江西省林业局共同组织的“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媒体行”活动上,鄱阳县委书记张祯祥告诉记者。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45种,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达750多种。我国地处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和西亚—东非3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处,每年的迁徙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途经我国。
  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1种、二级达66种。占全球种群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等候鸟都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岸线长,涉及15个县(市、区)。沿湖各部门已把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
  鄱阳湖候鸟保护上升到人大立法的高度。1996年以来,江西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今年3月,《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又作出规定,形成了完备的鄱阳湖湿地及候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4年,鄱阳湖被列为全国首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地区,《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出台。至今,湖区沿线12个县(市、区)共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专项用于补偿因候鸟保护造成损失的湖区群众,已补偿湖区受损耕地29.5万亩,直接受益群众14万人次,实施社区(乡村)生态修复项目266个,缓解“人鸟争食”矛盾。
  科技先导、合理开发、科研与建设同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中国湖城·鄱阳县境内,总面积为36285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为351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6.8%,是全国、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
  鄱阳县的鄱阳湖区每年有珍禽候鸟20种左右,候鸟数量在20万羽以上。
  “我做了20多年的候鸟保护工作,我们这里有白鹤和珍贵的黑鹳,我见过最多的一次是46只,看到最多的一次白琵鹭是2000多只,这里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鄱阳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原站长杨启波说。
  隔湖相望,不打扰,便是最好的保护。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湿地植物141种,隶属43科,99属;野生脊椎动物249种,隶属于33目77科;其中鱼类有17目41科132种,两栖动物有2目7科12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3种。
  据介绍,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适度恢复、保护与恢复并重;科技先导、合理开发、科研与建设同步。”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一切都尽可能依照原有的自然格局来规划设计,尽量更好地呈现本来的样子。
  与此同时,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强化措施、打防并举,实现了“三无一杜绝”,即湖中无天网和毒饵,路上无非法携带,运输越冬候鸟,餐馆酒店和市场无越冬候鸟及其制品藏匿、经营和交易;杜绝严重破坏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资源事件的发生。
  “我们对小水塘进行生态修复,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净化水质,防止有污染的水流入鄱阳湖。”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湖中草海的种类主要是苔草,因为味苦,牛羊不爱吃,但它的根却是白鹤最喜欢的食物。因为这些草,全球大多数的白鹤选择了鄱阳湖。“今年比较旱,往年苔草都能长到一米以上,是真正的大草原。”鄱阳湖湿地公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新喜说。(记者 马爱平)

推荐阅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

江苏首家湿地学院在盐城成立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天津市稳步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实施

兰州黄河湿地迎来迁徙鸟类

(来源:科技日报)